不要以为这些正在去库存的城市就没有机会,恰恰相反,一些城市库存减少之后,土地供应也在减少,而且政策更有利于市场活跃,瞄准这些城市、精耕细作,才是最有价值的机会点
第四类:通过拆迁制造需求的城市
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城镇化已经结束了,常住人口持续低于户籍人口,意味着人口是净流出的,即便是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人口也不是导入而是加快导出。
但是它们的房地产还没有完全结束,有些城市已经没有太多的需求,怎么办呢?
政府正在推动拆迁制造需求。
安徽某市常住人口仅仅相当于户籍人口的65%,尽管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可谓是四通八达,但止不住的人口外溢。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城市拆迁近500万平米,2016年完成征迁是上年的2倍,并通过“房票”推动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但供应土地的规划可建面积却低于征拆面积,城区可售楼盘逐渐减少,出让地价也在快速拉升。
无疑,地方政府是极为聪明的,抓住了去库存的政策机遇期和“供求关系的紧平衡”策略逻辑,不仅收获了土地财政,也使得房价拉升到1万元/平米以上,需求也得到了快速释放。
不过,这样的城市经过最多四五年的拆迁,房地产也就基本结束了。趁着市场形势还好、改善需求还在、房企扩张还猛,政府也在抓紧收割可能是最后一波的土地财政。
全国三四线城市众多,这也让广泛意义上的三四线城市有了此起彼伏的兴盛,地方政府着眼于眼前的政绩,不会过于顾忌未来的衰退,在招商引资难以奏效、经济增长缺乏亮点的状况下,城市扩张的愿望和拆迁制造的需求也是政绩的垫脚石。
第五类:尚未觉醒和被发掘的城市
还有没有尚未觉醒的三四线城市呢?其实肯定是有的。
去年,我们新城控股的公益产品“七色光.光彩图书馆”走进了贵州石阡县,为山里的小学送去图书、电脑。
我与在当地挂职的县委副书记(新华社某下属系统的领导)交流,当地政府非常希望大房企进入当地市场,但直到去年底还没有大房企进入。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房企进入了三四线城市,却仍有一些城市未被发掘,这些城市只有当地小型开发商盘踞,形成一个封闭的市场,这些城市的市场总量不大,但是依然有大量改善型需求在等待被发掘。
一旦大房企进入,必然带来一轮产品升级,进而拉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