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关键的是,在北京地铁建设中,这方面的失败教训多于成功经验。
10年前,1号线四惠站附近建造的地铁沿线上盖物业,由于设计不够合理,上盖项目被单一建成住宅,仅加盖费用一项成本,便超过30亿元。至今,市民走在京通快速路北侧辅路上,仍然可以看到地铁列车在一段“隧道”里穿行,隧道外靠近马路一侧的栅栏,让人感觉列车开在一个尚未完工的建筑里,整个建筑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迄今为止,北京地铁运营正线上“加盖”的设计,仅此一例。正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才让有关部门将地铁上盖建设的范围,由运营正线转移至车辆段的决定。
“车辆段‘加盖’的用地规划设计,实际是为了探索土地的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每条地铁线路都有1个车辆段,占用几十万平方米的土地,如果只‘住’地铁而不住人,太可惜了。”张婷回忆说,为此,在郭公庄车辆段项目规划前期,有关部门下决心要在这里试点,既盖车库又盖住房。当然,住房用地要通过市场公开出让,收回土地出让金。
2 用地新模式
尽管相关控制性规划早已披露,但时至今日,位于南四环外的这座地铁“造地”试点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张婷的指引下,记者从花乡桥南的樊羊路上走了10分钟,才绕到车辆段南端的沙石小路上。乍一看,这座地铁车库与“水立方”规模相当,约有四五层楼高。
细看后不难发现,这座“上盖”与普通楼房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楼顶的“盖板”本身就有一层楼厚。四条足够容纳两辆轿车同时通行的坡道,就像四条触角,从楼顶的四个角伸出,一直延伸到地面。在以往的地铁车辆段中,这种建筑造型还是独一份。
四条“触角”还没有完工,靠近地面的出入口处都被围挡拦了起来。记者翻过围挡,小心翼翼地顺着混凝土预制构件搭建的路面往上走了百余米,登上了楼顶。走进去一看,“盖板”里面别有洞天,2米多高的夹层内,混凝土立柱整齐地排列在南北两侧。“这是未来住宅小区的车库,可以停500多辆车。”负责项目开发的京投银泰副总裁高一轩释疑道,而那四条“触角”就是车辆进出车库的通道,“车库上面就会盖住宅楼”。
地铁上盖开发,说白了就是在比地面高出9米至13米的地铁终点站停车库库顶,进行民用建筑开发建设。高一轩介绍,这相当于利用工业厂房的屋顶,人为改造出一块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因此,这栋混搭建筑由下到上,便构成了由地基、地铁车库、汽车车库夹层、住宅楼层构成的“上盖物业”。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北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集约用地的新模式。
根据项目整体规划,地铁列车自西向东驶入车辆段,一条条铁轨组成“人”字形,最终汇入车库。粗略统计,在轨道区域南北两侧,能建设上盖物业的车库不少于8座,预计规划建筑面积可达62.9万平方米,相当于三座西单大悦城的总建筑面积。如此巨大的体量,在北京近三年来的商业性质土地出让中首屈一指。
3 从“第4层楼”盖起
“作为地铁建设的投资方,京投公司是车辆段的业主单位,在自家屋顶上加盖房子,我们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京投公司副总经理郝伟亚坦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地铁投资成本、充实地铁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这些开发地铁上盖项目的诸多好处,是京投公司决心“吃螃蟹”的原因。
2025-09-26 07:25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