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调控反思窗口来临
作为一项政策,政府采取严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手段调控楼市具有一定历史背景,但当前一些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其重启的时机已到。
民生证券的一份研报认为,2010年以前投资投机需求占比较高。为满足此类“不合理”需求的“不合理”供给,政府要抑制开发商的投资。但新一届管理层上任以后,房地产调控思路已经发生转变,多次强调增加供给,加强保障房建设,近期提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当抑需求转向增供给时,对于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的再限制已无必要。“通过资金支持加快开发商手中的库存周转将是未来政策的大方向,房地产企业再融资的开闸也符合新的调控思路。”
此外,还有分析指出,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但经济数据连续低于市场预期,地产投资成为当前政府惟一投入小、收益大的手段。从“稳增长”角度出发,确实存在着放松房地产融资需求的政治可能性。
方式:保障房建设量或成考核重点
当口风、信号、时机兼备之时,业内的讨论焦点开始由传言本身向开启方式转变。在调控无法明确放松的当下,最为一致的判断是“有无保障房开发项目”成为一个房企再融资重启的重要审核依据。
“政策层有意为保障房项目给予金融支持,而这既增加了供应,也不会违背调控本意。”统计显示,上市房企中,拥有较多保障房开发项目的企业包括大龙地产、北京城建、中天城投、福星股份、天房发展等。其中,北京城建32亿元定增方案曾在2010年11月公布,但最终停止实施;中天城投近16亿元定增方案在2010年6月公布,同样停止实施。
除了保障房的硬性指标外,融资载体也很重要,而绿地所选择的壳资源也被看做是很好的条件。“一些上市房企近年来几乎不拿地,也没什么营业收入,且长期和短期负债都很少。他们想做什么?在等什么?这种壳资源非常珍贵,存在投资机会。”
融资大门重启 各方影响几何
金融机构:有望压缩影子银行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高杠杆的行业,房企在资本层面的渠道与成本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其业绩表现,甚至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但从2009年9月世荣兆业的定向增发方案获批后,几乎再无房企再融资计划获批,房企的正常融资渠道全面被关上大门。不过,这并没有彻底堵上房企的融资之路,而迫使亟须资金的房企去借更“贵”的钱。
这其中,影子银行、私募、信托以及民间融资,都成为了房企获得资金输血的路径,而有能力的大房企则在海外上市或发债,积极拓展海外融资渠道。
数据显示,银行资金加速流入房地产的情况并未改变。今年上半年,各家商业银行基本没给房企贷款,但房企到位资金57225亿元,同比增长了32.1%,资金到位率名列前茅。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指出,这中间大量资金来自影子银行。
虽然房企最终获得了钱,但融资成本大幅攀升。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的影子银行甚至以高达40%以上的借贷利率出借资金,但许多开发商却对此饥不择食、饮鸩止渴。过高的财务成本使得开发商自身利润低下,沦为银行的“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