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直言,低成本的公司债融资大潮实际上加速了“高价地潮”的蔓延。大型房企都在回归主流城市,然而其回归成本却很高,不得不借公司债发行门槛降低时大规模“储粮”,以期在抢地中占优势。
陈慎也表示,公司债助推房企扩张意愿。2015年至今,参与过高价地项目的房企均发行了一定规模公司债,包括A股和内房股。而“高价地潮”下杠杆效应更为集中,大部分房企回归主流城市,核心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激化,造成本轮高价地无论是规模还是溢价都远超前两轮。
值得注意的是,陈慎认为,房企融资渠道进一步升级换代,在各个环节均有融资创新,比如购房尾款、物业费等ABS融资,还有其他非标债权融资和民间借贷等,认为这些产品虽然有助于改善企业杠杆,但部分产品如拿地环节的杠杆配资等也蕴含并放大风险。今年以来,“资产荒”下,房企表外融资现象加剧,由于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下行,使得房地产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不断上升,相当比重的资金(包括银行理财和险资等)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房地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