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负债率的情况来看,不同企业的资金状况良莠不齐。记者根据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16年中期,资产负债率大于80%房企占22.6%,在70%-80%之间占比为20.43%,60%-70%之间的占比为20.43%。资产负债率排在榜首的企业为*ST珠江,高达115.45%。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标杆房企负债率小幅攀升。据记者统计,截至2016年中期,绿地控股资产负债率为88.3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其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也高达84.87%;万科A资产负债率为80.6%,同比上涨不足3个百分点,但其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8.16%,属于合理水平。此外,不少房企负债率在下降,包括招商蛇口、首开股份、华夏幸福、首开股份等企业。
众所周知,衡量一家企业负债端的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有多项指标,但短期偿债能力尤为重要。记者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获悉,截至2016年中期,137家房企短期借款总计214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41亿元仅增加了7亿元。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短期偿债压力有所减缓。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多数标杆房企负债端风险看似可控,但多数房企负债规模攀上新高的现象仍难以改变。
中信建投分析师陈慎在其研究报告中称,房地产是金融体系之外最具杠杆属性的行业,房企融资渠道经历了从最初的“银行、地方政府、房企”的铁三角结构到目前银行、资本市场、公司债、非标债权等更为多元的融资结构。近年来银行占比逐步下降,公司债等债权融资比重上升。本轮周期以来,A股房企整体净负债率依然处于高位,有息负债总额仍在攀升,同时分化加剧,龙头杠杆率改善,而中小型房企杠杆依然维持高位,杠杆率较高的皆为国企。
高价地潮下杠杆效应集中
事实上,基于公司债发行门槛低、融资成本低等优势,2015年全年房企发行公司债规模高达4302亿元,其中下半年占比达到95%,2016年前7个月,已累计发行576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陈慎认为,2013年至今,在房企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融资的占比普遍出现明显下降,而票据、债券等占比明显提升,如中海地产、融创、旭辉、龙湖的债权融资比重都较公司债放开前有明显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