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了解,目前一个最普通的三四线城市,今年的买房成本相对于去年,有了明显增加。房屋总价由几十万跃升至上百万,首付也是十几万增加至三四十万。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还有这么大的成交量,必然是大幅增加债务所致。
总体上来说,中长期是看好的,因为这些三四线城市与大城市非常近,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口向大城市及其周边集中,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但短期来说,这些城市也存在了不小的风险。这类城市以燕郊为代表,最大的不确定在于政策,由于购房者全是外来的,一旦给当地楼市加码,比如来个3年社保什么的,有效需求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断档,那些着急卖房的人再怎么降价也没用,根本找不到购房者接手。
3 三四线楼市火爆,但我仍旧不看好
城市一方面因产业优势而吸引人才,形成人口净流入,即“开源”;另一方面则因资源充沛而留住人才,防止人口净流出,即“节流”。因而充沛的资源也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而城市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教育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
教育资源在城市间的分布并不均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更高级别的教育资源上,一线城市的资源集中优势更为突出。在小学数量上,一线城市平均有767所,而三四线城市平均有633所,两者数量大体相当。但在更高层次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上,一二线城市均数倍于三四线城市。而在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上,一线城市平均拥有62所,而三四线城市平均只有4所,不到前者的1/10。高等级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集中可见一斑。
一二线城市学校数量远高于三四线城市,一定程度上与两者本身的人口规模差异有关。两者人均教育资源差距有多大?即便从省级数据看,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均衡的。北京、上海普通高中生师比分别为8和9,一二线城市集聚的江浙地区,生师比也仅在10左右。但中西部地区各省生师比普遍高企,江西高达17.5,是北京、上海的两倍,这意味着其人均教育资源仅有北京、上海的一半。
高等教育水平决定了国家竞争力。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度有多高?仅从高校口径来看,似乎较为有限——北京、上海高校占全国比重约为6%,招生人数约为4%。但科研机构口径下,相应比重则大幅提升,数量占比和招生人数占比分别为16%和22%。这意味着,在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下,年轻人经由高考、考研,从三四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并谋求就业机会,而这也是优质人才向京沪集聚的过程。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