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发布的房地产行业报告称,根据过往政府表态和当前行业发展阶段,构建多层次供应体系,围绕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来推进仍是趋势。
受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影响,11月,全国土地平均购置价格环比明显下滑。
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9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7777亿元,增长21.4%,增速提高4.7个百分点。
其中土地购置面积降幅持续收窄,价格增长则进一步扩大,一些机构分析,土地市场仍处在量价齐涨局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防止土地市场泡沫进一步推升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思路下,尤其在热点城市,土地供应政策和机制正在发生改变。
土地市场降温仍未够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房地产数据,作为调控重点的土地市场,降温趋势明显。
根据统计局数据,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9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降速连续第三个月收窄,比1-10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7777亿元,增长21.4%,涨幅创下年内新高。
而就11月当月而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土地购置面积达到2173万平方米,为今年6月份以来的新高。同时,当月土地成交价款为1013亿元,环比略有下滑。
根据上述数据测算,11月当月土地平均购置价格为4661.8元/平方米,比10月的6109.4元/平方米,下降了约23.7%。这与10月份当月土地购置价格环比增长约30.1%,形成较大落差。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10、11两月土地购置价格出现这样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各热点城市地方政府近期在拿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政策管控,抑制了地价上涨趋势。但这也导致部分热点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预期加大,如何从长效发展机制进行土地价格的管控,值得各地土地交易和房企等部门的思考。
同时,一些机构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市场分化现象依旧明显。
同策咨询研究部发布的12月全国土地市场月报显示,11月,除二线城市外,一线,三四线城市的宅地溢价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扬。其中,一线城市本月溢价率为38%,二线城市本月虽下滑11个百分点至61%,仍处于高位,已连续9个月高于50%,远超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溢价水平较上个月也有所上扬,本月达29%。
对此,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能增加商品住宅的土地供应,就难以避免房企拼命争抢土地,土地的高溢价率也无法避免。
3小时前
3小时前
3小时前
2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