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调控分化
全国不同地区楼市的进一步分化,也使得各地的调控思路有所不同,在加大土地供应、改善土地供应模式和收紧土地出让政策等手段中,各有侧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新一轮调控中,一些过去曾希望通过增大供地规模控制地价的城市,在企业非理性拿地的逼迫下,开始采取行政手段,收紧土地出让政策。
以合肥为例。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介绍,今年上半年,合肥楼市火爆,为了防止地价泡沫进一步推高房价,当地政府在7月曾出台加大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提出下半年每月推出1000亩住宅用地,10月又提出年内再供应5000亩。
不过,住宅用地供应两度加码,都未能抑制市场拿地热情,因此,11月,合肥开始采取并联拍卖、最高限价、摇号拍地的组合方式。规定多块土地出让同时进行,且开发商只能参与其中1宗居住用地的竞买;地块价格不得高于或等于地块所在区域历史最高成交价,最高有效报价者有相同的,直接通过电子摇号的方式决出最后的竞得房企。
这一政策效果显著,11月30日,合肥拍卖8宗地块,其中6宗在最高限价前结束拍卖。
而对于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土地供应严重不足、高价地频出导致土地出让政策偏紧的一线城市来说,在新一轮调控后,其住宅用地供应,节奏明显加快。
上述同策咨询报告显示,11月,一线城市住宅用地成交26宗、172万平米,成交块数较上个月增加19宗,成交面积环比大幅上扬5.35倍。
以2016年住宅用地市场已实际落幕的北京为例,9月份以来,北京陆续成交了6宗含住宅用地的建设用地,面积达到了39.93万平方米,接近全年此类用地面积的一半。
同时,北京年末推出企业自持商品住房地块,探索长租模式和住宅供地体制改革,也被认为是土地市场调控政策转变的信号。
12月11日,海通证券发布房地产行业报告称,根据过往政府表态和当前行业发展阶段,构建多层次供应体系,围绕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来推进仍是趋势。
报告认为,目前绝大部分购买者的购房需求和购买能力均不属于高端市场,对于中端和低端要坚持市场和行政保障并存的调控形式。未来可尝试采取增加保有环节成本,或者是加大交易税等手段增加高端需求的潜在成本,间接补贴租赁房市场。与此同时,加大普通住房和保障房市场土地供应,满足市场正常的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对于本身已经无能力进入商品化市场的购买者,通过保障房、公租房等非市场化手段解决其居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