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的再次提出,重新引发了范围的争夺。天津方面并不希望被纳入到首都经济圈,天津有自己的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因此,在首都经济圈的范围中,天津只是将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和蓟县纳入其中。
而河北省则希望更多的城市能被纳入,比如此前的“1+6+3”模式(即北京+河北的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天津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改为“1+9+3”模式,争取将石家庄、衡水和沧州纳入规划布局。
邯郸、邢台等进入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沧州已纳入河北沿海区域规划,河北只有石家庄、衡水未能进入相关规划。为防止被孤立,在这一次与北京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承诺将争取将两市纳入首都经济圈。除了河北省,内蒙古也在力争将赤峰、乌兰察布两市纳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环首都红利遭“透支”
此前,河北省已经为自己划了一个圈。2010年,北京市和河北省签署了《北京市、河北省合作框架协议》。就在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三个月后,河北省圈定了涿州市、涞水县等13个县(市)区(后来增加为14个)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
很快,河北省上下为此概念而兴奋不已。不过,北京方面对此颇为冷淡。半年之后,河北省方面也开始冷却这一概念,不在媒体上重点提及。据称,冷却源自对北京周边的河北区县房价飙升的担忧——北京需要转移产业和人口,但周边房价的飙升并无益于这种转移。
在首都经济圈规划正式提出之前,万科、五矿和合生等众多房地产企业已闻风而动,纷纷进驻香河、燕郊和廊坊等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地区。环北京的河北十几个区县很快就迎来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飙升。
不过,环首都的红利也很快遭遇“透支”。三年来,北京与河北的对接在政策上“光有雷声未见雨点”,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概念的炒作已难以支撑被提前“透支”的市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最终演变成了“只见房产,未见产业”的“地产泡沫圈”。
“圈内”的区县并未因此概念而在经济上有起色。河北省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2月,全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的只有安次、涿鹿、三河、涿州和香河5县(市、区)。
涿州市委书记王舟坦言,对接首都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用地指标是目前制约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天津作为国务院定义的“北方经济中心”在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中优势明显大于河北省,以互联网业为例,天津已然成为互联网的“陪都”。
当环首都经济圈概念出炉之时,河北方面曾提出要构筑环首都新型城市群,以三河、香河和大厂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这些地方也正拉大城市框架,但已有人开始担心“鬼城”的出现。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