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为了消除“环京津贫困带”,河北省一直在积极对接京津两地求发展。5月20日和5月22日,河北省分别与天津和北京再次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以共同推动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亮点之一就是要将石家庄、衡水和沧州三市纳入首都经济圈。
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河北与北京就有了《合作备忘录》,2008年有《会谈纪要》,2010年有《北京市、河北省合作框架协议》,此番签订的《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已是第四个京冀的合作协议。
三地的关系中,北京和天津常被誉为“蛋黄”,而河北则为“蛋清”。多年来,河北省试图突破“双黄蛋”的想象,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蛋糕”。但自2003年的“廊坊共识”以来,京津冀一体化依然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难有真正推进。
首都圈扩容“宫心计”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曾形容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是中国最难协调的区域规划之一。仅从这一地区区域规划的名称变化和区域范围的增减来看,就足见其背后的利益博弈之激烈。
据中央财经大学戴宏伟教授介绍,“首都圈”概念早在1982年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的“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
五年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随后,有关一体化的“廊坊共识”达成。“大北京”与“首都圈”的不同在于,前者将范围扩大为京津两地和河北省全省。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开始编制,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一规划的范围为“2+8”模式,即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8地市。
不过,这一范围很快遭到河北省的反对,河北方面不希望南部的衡水、邢台和邯郸三市在这一都市圈的范围之外。在河北的强烈建议下,衡水、邢台和邯郸三市被一并划入,河北省作为一个整体,与京津一起进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杨开忠透露,这一规划的草案来来回回修改了很多次。除了范围还有三地的定位问题。于是,在难以达成协调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最终被拆分为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