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段来划分,中国房地产市场大约划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8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房地产业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无序”,二是“调控”。由于行业刚刚起步,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土地的出让方式以协议出让为主,只要有一张合同,即可随意转让,于是便有了海南、惠州、北海等地的“击鼓传花”倒卖土地的乱象。那个时候,开发商凭一纸土地协议即可“卖楼花”,土地款未付清卖楼款就能回收,投资回报率甚至可以高达500%以上——从政府、银行、开发商、媒体到消费者,整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都是无序的。
针对这一状况,1993年开始主掌中国经济的朱镕基副总理施以重拳,用“关水龙头”的方式,责令银行对企业的期货、股票、房地产类投资停止贷款,开始了第一轮的宏观调控。直至1997年8月份中央北戴河会议,重又“将城市居民住宅的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一方针,结束了接近5年的宏观调控。
提速阶段。1998年至200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提速阶段。这一阶段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停止福利分房”,二是“按揭贷款”。
这两项举措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猛然提速,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1997年实现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大关。之后,我国房地产业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
调控阶段。2004年至201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频出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政策多,时效短”,“保障房”。
“国八条”、“国五条”、“新五条”接连推出,120平方米普通商品房实行一年即为“90/70”(90平方米占比必须在70%以上)所替代。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截至2004年8月31日,所有商品房用地停止以协议方式出让,必须实行‘招、拍、挂’”,被业界称为“8·31大限”。这是我国房地产业真正开始走向规范与良性运行的分水岭!也是行业的资本属性开始显露“推手”面目的起点。
这一阶段另一重要事件是“保障房”。2011年“十二五”启始之年,启动了“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计划。这一计划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业从此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新建各种住宅近200亿平方米,其中超过100亿平方米的商品房住宅,有效地提升了超过1亿个家庭的住房水平。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已突破8万亿元,如加上每年投入使用的400余万套保障房部分,规模更加宏大。
作为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房地产业直接或间接拉动着40余个行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拉动系数亦接近2左右。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相关税费占比平均高达40%以上。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情绪日渐加重,投资力度陡然减弱,行业间的悲观情绪正在蔓延。我的看法是,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长期低速甚至负增长的国际大背景下,置身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中国长期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缺乏规律性因素支撑,相对高速甚至中速增长也许将成为常态。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