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二:狙击“野蛮人”
“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其实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人企业,它更像是变种版的‘毒丸计划’,以击退门口的野蛮人”,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告诉记者。
回溯至20年前,君安证券联合万科的主要股东联合 “逼宫”,企图夺取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依然历历在目,如果不是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找到了君安的一个破绽,万科董事会可能就被这些“野蛮人”拆分。如今,万科长期低迷的股价与企业良好的基本面形成强烈反差,恰恰是野蛮人进入的最好时机,通过增持股权稳固控制权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A股市场只有股份制公司才能上市”,黄立冲认为,此次万科并非是想改造成合伙人企业,而是通过事业合伙人的名义集合内部员工资金增持股权,以保证公司控股权不会旁落他人手里。
根据万科表示,4月23日万科召开了合伙人创始大会,共有1320位员工率先成为首批万科事业合伙人。与此同时,万科开始筹备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所有事业合伙人均签署了承诺书,将其在经济利润奖金集体奖金账户中的全部权益,委托给盈安合伙的一般合伙人进行投资管理,包括引入融资杠杆进行投资,而盈安合伙的第一次投资行为,选择的就是购买万科股票。
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表示,盈安合伙此次购买公司股票的资金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于集体奖金账户,其余来自融资杠杆。据测算,公司当前可动用的集体奖金规模约15亿~20亿,在不考虑未来每年新增集体奖金以及股价变动的情况下,按不同杠杆层次敏感性测算,对应可增持公司股份最高超过10%,对抗“野蛮人”的壁垒已然显现。
“虽然在A股的制度下,上市公司无法像海外企业那样通过‘毒丸计划’稀释恶意收购者的持股比例,但这次万科事业合伙人等于是把整个公司的中高层员工利益捆绑在一起。”黄立冲认为,一方面,假如管理层成功增持至10%或以上的持股比例,加上大股东华润集团14.94%与刘元生1.21%的股权,26.15%的合计持股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董事会被恶意重组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主要职业经理人均参与到事业合伙人计划,如果“野蛮人”恶意收购,等于对抗整个职业经理人团队,从而对恶意收购者能起到阻吓的作用。
此外,冯立辉还认为,由于万科的主要股东最近十多年的持股都非常稳定,即便是万科B转H成功,相当部分的股权仍然流到华润集团、惠理基金这些老股东的手里,“野蛮人”要从公开市场收集10%以上的股权难度大,也容易引起万科高管层的警觉。加上华润集团也有可能出手 “护盘”,在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后,万科被狙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猜想三:全员激励提升业绩
与保卫控股权相比,万科通过建立项目合伙人,间接实现员工内部创业,对于公司甚至房地产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具备深刻意义。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
2025-09-25 07:15
2025-09-25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