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4年,北京市决定把南苑乡蒲黄榆大队十几个村落统建为大型居住区,取名“方庄”,并在各小区名字中间嵌入“古、城、群、星”四字,以喻古老都城的众多新亮点之意。
对北京来说,“大”是个动词。方庄之后,更多“方庄”。
30年间,大型居住社区风起云涌,四面开花。它们大都是由农业村庄、乡镇、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厂区变身而来。
如望京、上地、中央别墅区,甚至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大部分区域,皆在此列。
与此同步,北京城区面积也从改革开放初38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6年的1401平方公里。北京人口从1979年的871万,增加到2019年的2,170万。增量中,外来人口占据大头。
大之外,更有好。
上述知名社区,均匀分布于北京的二环到六环之间的广大区域,有着极高的成熟度和宜居度。
以望京为例。
只因邻近首都机场及初期房价较低,就曾引来了20万韩国人思密达。所以,望京有过两个别名,一是国门第一社区,二是望京洞。
而北京的利好是很容易增加和发酵的。
比如地段,随着北京不断变大,望京所在的四、五环渐成新主流居住地区;比如企业,爱立信、西门子和阿里巴巴入驻;
比如人群:798来的艺术青年,加上中外科创新贵。
于是,望京由亚洲最大居住社区变身为产居一体的多元化国际社区。
前天你豪哥上贝壳网随机查询望京房价,结果是:25年楼龄(1994年建),六层板楼,建面60平米,每平米报价超过55000元,总价达330万。
这至少是它初建时的10倍。
2
按李嘉诚的说法,投资房地产的密笈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越接近城市传统中心的地段,地价和房价越高。即“地产决定房产”。
但对比过北京大而好的成长故事后,你会发现,李超人只说对了四分之一。
另外二分之一是房地产还是时间(Timing)的生意。
有搞笑者曾列出人生对错时间表。对者为“2004年前在北京买房”,错者为“1948年在中国农村买地”和“2017年从雄安迁出户口”。
剩下四分之一是地段论的另一面:即“房产决定地产”。
这里的“房产”是指区域后发利好,“地产”是指非中心地段价值。
后发利好包括自然秉赋、城市重构、投资增长、产品和配套升级、交通改善、产业聚合、人口流入等等。
比如中央别墅区,自带北京最好的水系资源,后补首都机场便利、奥运水上项目基地和新国展配套。
比如上地,原位于遍布农田鱼塘的城乡结合部,但因邻近中关村教育科研资源,又定位为信息产业基地,在15年前,竟然拍出了当时的北京地王!
当然,也不能说李嘉诚错了。因为他说的是一般规律。
但北京不是“一般”地方。
在所有城市秉赋上的压倒性优势,使得帝都在城市成长和房地产发展上,呈现出独特的时间周期和空间周期。
时间周期与全国主要城市相似,“长涨短回,大涨小回,反复向上”。独特性在于上涨时间更长、涨幅更大,受到的调控更严厉。
真正使大北京卓然不群的是空间周期,因其三大特点。
一、地段双向效应
“我爱北京天安门”定律已然失效。对于新一代北京人和外来移民来说,与天安门的距离比不上生活圈子和职住便利。
为表达对此论之信服,十年前就有北京项目“挑衅性”地命名为“非中心”。
二、区域填平效应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成为历史。五环反超三环是家常便饭,南四、五环出个顶豪,也不是不可能。
三、主场轮换效应
北京增量新房供应的主战场,从上世纪最早的二、三环开始,移至五、六环之间,但现在,六环内已差不多是存量为王,新的主场呼之欲出。
3
北京还会变得更大、更好吗?
三年前,英国脱欧公投时,最大的反对票出自伦敦,因为它的主体产业金融、教育、航运、文化甚至房地产,都面向全球。
在伦敦买房的世界级富豪,有切尔西老板阿布,有印度首富塔塔家族,有中国的王健林和荣智健,当然,还有李嘉诚。
伦敦的反对票告诉我们,国际超级都市是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主要得益者。
2001年加入WTO的中国,恰是“两化”的最大得益者和忠实的拥趸,没有之一,再加上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利好,作为中国首都和特大城市之一,大北京成长故事已从城市的胜利,走到特大城市的胜利,未来更将走到城市群的胜利。
城市群是未来的大趋势。
以国际经验看,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阶空间组织形式,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人流、物流、产业流和资金流都将向重点城市群集中。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
2025-09-25 07:15
2025-09-25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