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未来整个的政策组合会发生变化,过去八年全球放水,中国也是一个放水周期,14年、15年放水引发了股市到房市的爆涨。现在美联储加息和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标志着过去八年的货币宽松周期结束了,未来是一个财政扩张的时代。再加上核心确立,十九大的召开,对未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站在相对中期的角度,三年、五年,我愿意站在乐观的一方。
对大类资产,正在从原来的房市、债市向股市、商品轮动,趋势就在那里,它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本人也是股票翻多最早的,4月份提出“春季攻势,20!”,10月以后提出按下葫芦浮起瓢,买股票防通胀。
美元还是在强势周期里面,人民币还是在修正高估,债市在调整。这是主要的观点。
然后讲一下逻辑。
2010年我所在的国研中心团队最早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增长的时代,增速换挡。2014年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产能出清,新5%比旧8%好。今年经济速度下来了,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的阶段,但是企业盈利开始改善,今年预测部分的实现。
在2015年的4月份、5月份,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大致会在2015年底-2016年初会看到一个L型的探底。”今年前三季度全是6.7%。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会L型探底?第一个供给出清,第二个需求探底。
中国经济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下滑,我们大致判断,是从快速下滑期进入一个缓慢的探底期。为什么做出这样一个L型的判断?第一个大家逐步确认我们从原来的产能过剩到产能出清,今年做宏观,纯宏观看宏观,在这个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因为今年前三季度全是6.7%,把微观上很多这种发生的历史转折性的变化全给抹平了,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高,你在6.7%GDP里看不到的。过去几年经济一直在寻底,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在去产能,在今年我们看到很多的微观领域,钢铁、煤炭、化工很多产业产能得到了有效的出清,这是我们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建立的庞大市场力量的自发出清,因为钢铁煤炭国有企业扎堆,行政化的去产能只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时点的到来。很多的行业出现了“剩者为王”,过去几年很多行业的产能都是负增长。
现在大家对供给端出清的争议越来越少,现在的争议是,第一个,现在价格一涨上去,利润一恢复,是不是产能马上就放出来了,我的看法是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产能的恢复是远远低于预期的。
我们问了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我说现在利润恢复了,你们是不是马上要扩大产能?这些企业家说不会,为什么?风险收益比不划算,国企高管限薪了,但是扩大产能后环保、安全事故的风险全是要他们来担,微观行为机制发生了改变。企业利润已经恢复了大半年,但我们的制造业投资一直在2%左右,只是维持正常的企业设备更新,没有新增产能出来。自从把传统行业全部界定为产能过剩产业以后,银行一直限贷,现在很多行业产能出清已经不是产能过剩,但是银行还是不给贷款。还有行政化的去产能和环保的压力,整个供给端的恢复是远远低于预期的。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