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02
受自己身份限制
无法真正客观看问题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个人都更容易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每个人都不想否定自己的过去,最终就会为自己的身份所影响,而无法真正客观地看问题。
具体到地产,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地产人更容易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得出好结论
地产人如果同时看到100条信息,50条唱多的,50条唱空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对40条唱多的信息有深刻印象,而唱空的信息能记得的,可能只有10条。
他们最后更容易得出一切都好的结论。
二、纯粹的研究者,不了解真实情况,容易纸上谈兵
许多学者,没有真正做过地产,也很少接触一线,很容易纸上谈兵。
举例来说,一个城市如果旧改、一二级联动比例很大,那么只研究招拍挂的数据就无法得出正确结论。而在限价情况下,分析房价涨跌,其实意义也不大。
还有,二手房交易,真实成交价格和登记价格,实收房款和合同房款,有差距;签约时间和过户时间,也有差距。不明白这些情况,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为自己历史所累,执着于自己的错误
很多人不理解有的大佬10多年唱空都错了,仍然年年坚定唱空。
其实这件事情也好理解:
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历史所累,如果历史包袱太大,他们甚至不会接受现实,因为他们必须把自己的历史合理化。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图书管理员,会觉得监狱里比外面更好。有的杀人狂魔,也会为自己的恶行寻找理由。
03
太在乎“名”
把复杂的事情刻意简单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简单的结论容易传播,比较极端的结论更容易传播。
于是,许多人为了出名,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中立的结论极端化,其实他们自己也不信……
比如,说某一年房价会下跌,本来有好多前提,比如:
1、 当前调控政策基本不变;2、土地供应数量不变……
这些前提有一个不成立,房价下跌的结论就不能成立。但为了把结论简单化,某些人就会直接提出“房价下跌”的观点,广为传播。
当然,还有少数人是真的认为事情就是那么简单。
举例来说,北京整个城市类似于摊大饼,一圈圈向外,越接近中心资源房价越贵,地段就是一切。
而深圳更类似于多中心结构,每个区域都有区域中心,同一地段不同的小区房价差距也很大。
可是就有学者,在分析深圳房价的时候,以南山为中心,画圈来进行分析……
事实上,在分城调控政策落地之后,目前各个城市彼此之间的差异正越来越大。
以后的城市分析,不能再按一二三线简单分析,也很难彼此类比,得对具体城市进行具体分析。
而在同一个城市圈内,也不能按照到中心的距离,进行简单的区域分析。
以东京都等城市圈的发展来看,即使距离相同而且都有地铁,少数没有独特产业定位的地方,房价是类似距离区域的1/2。
04
试图用自己的预测影响结果
大家都知道测不准原理,预测本身能影响结果。地产行业也不例外,有一种人不是在预测,而是在引导。
一种是正向引导。比如,他看好某一市场,希望更多人和他一起干。
另一种则是居心叵测的。他们明明看好某个市场、某个时间段,却故意要放出不好的预测来,好独占这个市场。
比如,放出“三线危险了”的风,自己却去三线储备下大量土地;放出“拐点”、“小年”等判断,自己却拼命在全国扩大规模。
结语
明源君最后来说说,房企如何才能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注意以下5点:
①要绝对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报告、规划,特别是不同年份措辞的变化。
② 对标杆房企,不要听其言,而要观其行。看他们怎么发展变化,而不是听他们的总裁讲了什么。
③ 要跳出自己的过去来看问题。不要为自己过去的优势、区域所局限,也不要为自己过去的言行所累。要把自己放空到一张白纸来思考问题。
④ 到一定规模。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角色必须要分开。董事长不能牵扯到具体的经营行为里去,否则很容易判断失误。
⑤ 要有后手,要把客观条件可能的变化一条条列出来想,要做好最坏状况下怎么应对的方案,不能自欺欺人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前提全部都能实现。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