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10月份 “沪六条”至今差不多1年2个月左右时间,从调控效果来看,“沪六条”之后上海的楼市调控效果才真正显现;如今2017年已经接近尾声,尽管9月份开始推地,但是大多数房企在上海土地市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时,商品住宅交易量已经进入低谷期。至此,2018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场怎么走?未来政策及市场趋势怎么看?下面老张逐一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土地政策及市场:大牌房企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市场处于新一轮洗牌之中。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今年1-12月上海土地市场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截止2017年12月底,今年上海市土地市场各类用地累计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742万平方米,尽管同比上扬16%,但是比2015年同期下滑6%。而从成交金额来看,至今为止,上海各类土地出让金累计为1455亿元,同比下降9%,比2015年同期下滑13%。2017年1-12月整个土地市场共成交245幅地块,为近两年最高(2016年184幅,2015年220幅), 其中住宅用地有124幅,较2016年多78幅,较2015年多6幅。2017年下半年共成交21幅“只租不售”的用地,住宅类用地(纯宅地、包括宅地的综合用地)新增供应量(除配套动迁房)仅30幅,规划用地面积296万平米,导致布局上海的房企们,甚至大牌房企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是,在土地供应量有限的情况下,上海出台最有影响力的土地政策:“招挂复合”新政及70年产权的“只租不售”用地政策,导致大部分中小开发商更加拿不到地。我们姑且不说这个政策是否是长期政策,仅仅说这样的政策延续2-3年,就会导致不少房企被动撤离上海。从下半年出让的部分地块(包括只租不售的、可以出售的住宅类用地)来看,基本为央企、上海国企所得,民营企业尚无机会获得土地资源。如此这样,由于土地政策的变化及拿地门槛的提升,会导致上海房地产市场加速洗牌。
三是,因为当前楼市调控刚刚取得初步成效的阶段,不能因为供地而导致“地王”频出,从而削弱当前楼市调控的效果。同时,由于上海供地量有限,大部分房企在上海拿不到地,部分房企也出现了策略调整:
1、为了补充上海的货源,品牌房企还是积极布局环上海区域,同时,加大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的布局;
2、一部分中西部起家的中小房企在上海、环上海、甚至长三角区域也很难拿到地,开始转战中西部核心城市;
3、大家开始寻求更多的其他手段布局上海,比如收并购二手项目,甚至正在销售的被限价的新盘,存量物业更新也成为房企布局上海积极考虑的对象;
4、有部分房企不得不开始尝试“小镇”等模式拓展长三角区域非核心城市的项目开发。
从今年2018上海土地市场看来,是否有供应量,供应量多少成为2018年上海土地市场走势的关键。笔者认为,2018上海应该会有一定供地量,但是,接下来几个月土地市场仍将成为大牌房企及央企、国企角逐的市场。具体来说:
1、2017年上海土地出让金为1455亿元,按照2011-2016年过去6年平均土地出让金1526亿元计算,今年上海土地出让金和平均值相比虽然还有71亿元差距,但是总体上也算是接近平均值。按照每年上海都会出让一定土地获得1526亿左右土地出让金的假设,2018年势必会推出一些地块(包括可售商品房用地和只租不售的用地),差不多也会和2011-2016年1526亿左右的年均成交金额相一致。
2、配合“十九大”召开,2017年下半年尤其是10-12月调控导致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进入2018年,房企拿地会比较谨慎,尽管大部分房企仍然看好上海土地市场,但是,不至于像去年2016年9月份之前那样积极制造“地王”,更何况,上海有“招挂复合”的土地新政,限制了参与竞拍房企的对象,只有TOP10甚至TOP5的房企才具备竞拍资格。对于TOP10中央企来讲,约谈后不能拿“地王”,对于TOP10中大型民企来讲更不能拿“地王”,由此可见,2018年土地市场将处于平稳阶段,不再受制于调控政策而因素,上海有可能会积极推一部分地块。届时,上海将成为TOP10房企角逐的市场。
3、虽然上海2018年仍然会推一部分地块,但是,也不要指望上海会像二三线城市那样大量供地。因为上海提出,“十三五”期末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同时,刚刚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提出,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要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完善管控办法。这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甚至未来至2035年,上海建设用地增量只有40-50平方公里左右。而在当前上海“控人口”等措施指导之下,上海也很难短期内释放大量土地供商业开发。
二、有关商品住宅政策及趋势:2018年前三季度市场表现特征为继续“以价换量”冲业绩,2018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将经历“寒冬已至→倒春寒→黎明前黑暗”这样的过程。
虽然老张对这轮楼市向来都是看空的,并且这轮调控政策及市场也确实向“空”的方向发展,但是,老张还要再补充一下,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一轮楼市调控,政府的整的都不希望市场大起大落,也就是说这次调控也不希望大跌,当然也包括未来也不希望大涨,平稳发展仍然是未来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对的基调。
不过,从政策面来看,调控政策仍然是从严执行的,当市场预期还没有得到实质性逆转的时候,政策面不可能出现松动。笔者预计,2018年“两会”甚至“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上海楼市的调控政策难以出现“风向标”意义松动。就上海而言,我们看到本次调控区级政府在楼市调控上发挥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本次调控的主体,在市场监管与“大检查”等方面直接面对市场,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强,这也成为本次调控效果很快见效的原因之一。
从上海商品住宅成交情况来看,截止2017年12月26日,上海市商品住宅市场累计成交面积6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成交均价47390元/平方米,因中高端占比增加房价同比上涨24%。截止12月27日,上海商品住宅存量面积虽然仅仅有479万平方米,但是市场去化速度由2016年1-12月的月均108万平方米左右,降低到今年月均52万平方米,甚至到了10-12月月均只有36万平方米。从单周交易量来看,现在单周的平均交易量(10月至今)已经降低至8.78万平方米/周,低于10万平方米以下,这个量甚至低于2014年年中当时上海楼市深度调整期的交易量,这说明,整个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寒冬已至”(尽管有限签和预售审批的因素,但是不影响2018年这个大趋势)。同时,上海商品住宅的市场去化周期也由去年9月份之前的5个月左右回升到目前的13.2个月左右(按照今年10-12月月均去化速度),笔者预计随着交易量持续走低与预售许可证加快审批,2018年二三季度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去化周期有可能回升至15个月以上,届时,从指标意义上上海已经存在去库存压力,楼市调整的预期和下行趋势会进一步强化。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从市场量价发展节奏来看,由于各级政府调控从严执行、供应端预售许可证预计加快审批、资金面压力兑付加大、开发企业加大推盘节奏冲业绩等因素,注定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商品住宅市场的成交表现是“以价换量”的,此时,房企资金面压力较大,预计实质性大范围降价或将在春节后开始,因此,前三季度整体表现为“以价换量”,为2018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寒冬阶段”。
从目前上海楼市反应情况来看,尽管还有部分房企坚守自己心理预期的房价,但是,已经有部分房企开始主动放弃“底线”,开始主动适应政府的指导价格措施积极跑量。并且到了12月份,已经有个别房企处于回款目标压力、资金兑付压力等因素,主动“大幅降价”,预计2018年前三季度会有更多的房企放弃自己的价格“底线”,有更多的项目因为资金兑付压力而主动大幅降价,楼市会进入实质性的“寒冬阶段”。
进入四季度,“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处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新的经济改革政策会频繁出台,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的角色将再度得到体现,此时,上海楼市将迎来转机。但是,短期内楼市调控政策很难出现大幅松动,甚至有阶段性的“收紧”的声明。从市场表现来看,由于前三季度“以价换量”有了销售业绩的保障,四季度楼市也将仍然处于调整阶段,成交量有可能会继续走高,年底虽然预期可以出现“翘尾行情”,但是,价格不可能出现反弹。因此,从价格来说,四季度上海楼市表现来讲也不会有大起色,甚至会因为短期内政策重申与表态市场表现为“倒春寒”。
不过,从总的趋势来看,“十九届三中全会”之后,2019-2020上海将经历历时两年楼市上行期,2019年成交量上涨为主,2020年房价会有新一轮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这个阶段可以看过新一轮市场上行周期的起点,或者说是新一轮市场周期来临前的“黎明前的黑暗”。
三、有关二手房:二手房进入观望状态,买卖双方进入新一轮的市场博弈。
“沪六条”之后,上海二手房市场也进入观望状态,买卖双方进入新一轮的市场博弈。由于置换房屋的需要,二手房上家挂牌价格开始松动了,部分下家买房也进入观望状态,二手房由2016年3月份的5.66万套最高值急剧将至2017年月均1.1万套左右,明显低于2016年3万套左右的月均去化量。
从2017年二手住宅市场来看,1-3月前两个月仍然维持1万套左右的量,尽管3月份达到2万套左右的“小阳春”成交量,但是4月,上海二手住宅成交1.5万余套,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21%。3月2万套的成交量并未企稳,4月伴随成交量下跌房价窄幅震荡,横盘特征显现。2017年8月,上海二手房住宅市场总成交量为11498套,同比大跌78%现全年最大同比跌幅。刚刚过去的11月份,二手住宅成交也仅11304套。总体来看,今年1-11月,全市二手房共计成交13.97万套,较去年同期大跌61%,二手房成交也步入“寒冬模式”。
从2016年下半年二手房趋势来看,7-1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套数共5.8万套,月均只有1.2万套左右。预计2018年前三季度成交套数仍然将维持在每个月1.2万套左右,二手房交易也将继续降温,买卖双方将进入新一轮的市场博弈,也即将步入“有价无市”的状态。中介们2015年以来迅速扩张的局面就此而至,笔者可以预言,在2017年下半年上海二手中介将出现大面积关店潮基础上,部分中介有可能会出现破产关门的现象,二手房“寒冬”特征较为明显。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由于上海新房市场已经成为一个置换型为主的市场,由于二手房市场今年以来步入调整期,2018年前三季度还会进入新一轮的市场调整期,甚至步入“有价无市”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新房市场置换的动力大幅降低,二手房的市场变化进一步影响新房的市场,导致新房市场交易量陷入低谷期。
2025-09-27 09:30
2025-09-26 07:30
2025-09-26 07:25
2025-09-26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