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晚,世联行发布中国房地产市场2014年回顾与2015年展望报告。
在这份篇幅长达91页的报告开头,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首先释放乐观信号:2014年是整体中国房地产行业“牧草与羊群”总体均衡的一年,远未到“沙漠化”。
陈劲松随即笔锋一转,表示2015年房地产的故事不在于总量增长,不在于一线城市如何创新高,而在于行业中组织和人的转变。
“如果行业还如过去三十年的理念,只顾规模增长,不顾地域的复制,只盯着价格,所有的担心都没有化为对整体经济和城市人的生活多样性的满足,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2015年就是‘时过境未迁’的一年。”
2014年:需求探顶,回归均衡
世联行在报告中称,对比过去激流勇进的十年,2014年商品房销售、新开工面积等均出现高增速后向市场正常运行的区间回归。
自2003年住建部首次明确把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2012年十年间,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总销售面积超过75亿平方米。其中2013年销售面积猛增至13亿平方米,年增幅达17.3%。
对此,世联行认为,2013年13.1亿平方米的成交量很可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的天花板,中国正迎来探顶后的均衡阶段。
其中,进入2014年上半年,在全国未出台任何新调控措施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呈现低迷走势。1-5月全国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金额持续下滑,且同比降幅不断扩大。
为了促进销售、降低库存,房价应声松动。其中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跌幅为0.2%,这是继2012年6月以来的23个月之后房价环比首次下降。
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调控方面,主要借助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把一些限购、限价等干预措施尽可能剔除;2014年以后,以利率、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为主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的调控方式将取而代之。
基于行政色彩比较浓的调控退出,世联行认为,2014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年份。不过该行也指出,由于去化难度加大,城市商品房库存以及去化周期开始攀升,楼市困难的局面已然造成。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攀升至6.22亿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23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1%。
世联行统计的全国重点城市库存变化趋势显示,2014年12月,在多重政策作用下,全国多个重点城市库存去化时间有所下降,然而大部分城市的商品房去化时间仍超过15个月的警戒线,包括除深圳外的3个一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不容小觑。
房企方面,截至2014年10月底,A股市场共有143家上市房企公布的库存数据显示,三季度末,累计库存绝对值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较去年加快。剔去其中已售未结的项目,即预收账款,上市房企的真实库存达到1.34万亿元,同比增36.61%。
世联行称,销售回落而库存快速增加凸显了楼市的困局,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则会进一步传导到土地市场乃至金融系统,带来经济失速的风险。因此,大部分房企采取了主动收缩规模、减少拿地的策略,解决库存问题被视为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
“但企业却不得不面对利润下滑、老客户不满、品牌美誉度下降等负面影响。”世联行认为,房企的净利润率下降成为“白银时代”的新常态。
1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