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尤其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开放市场时,大多建房都列为基本建设科目。因此自建国以来都是用限制建房投资来调控经济的。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时代更是如此。一九八八年的楼堂馆所停缓建是建国以来的第七次大的调控。当经济高热,通涨上升时,从压缩投资入手是最有效的。一九九三年的调控也是如此,也因此有了连续几年的经济下滑。2,同样在经济下行时,启动投资也是最有效的拉动。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要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时已经是半市场化,而非政府行为的基本建设方式为主建房了。于是有了住房制度的改革,让住房完全市场化,取消福利住房分配。房地产成了突围的敢死队。3,零三年为防止投资过热再次将板子打在了房地产的头上。这次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房地产市场投资的高增长,却没看到基本建设中住房建设的投资快速下降的市场化替代关系。还好一场全球化的传染病,平息了这次调控。4,土地招拍挂和分税制,让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救命草,也让中央与地方之间出现了政策分岐。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地价上升,再一次让房地产成为调控的靶子。却不知土地的垄断与供应下降是根源。再一次把板子打错了地方。5,零七年初中央第一次提出了正确的增加供给的主张,但饥饿的市场在土地供给增加时出现了大量的天价地和投资增长。于是年底又来了"两防"的政策。直到寒八年的经济低谷。6,对付低谷仍要靠投资拉动,于是有了四万亿。但十大产业振兴除了扩大过剩产能之外,几乎没用。(高铁应除外)尤其是不可能让老百姓拿出手里的钱。最终还要靠房地产拉动,才能增加民间的消费。并让市场上了个台阶。尽管后来有了限购、限贷但二零一一年,房地产消费总额第一次超过了食品。7,历史上多次的调控都是从投资入手的。尤其是在投资占GDP的大头,出口对GDP负贡献时,更是如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投资不能动,就只能动房地产了。因此有了冯仑的"房地产是个夜壶"的形象比喻。政府的手就总是一会提夜壶,一会扔夜壶的不停的乱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的摸进内衣里不该摸的地方!8,市场本是靠价格释放供求关系的信号,这才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以价格为目标的调控,就是要斩断市场看不见的手。以限制需求为手段人为调节供求关系,更是破坏市场机制。还谈什么市场化?房地产只是政府平衡经济增减的工具,因为,这是上下游带动产业最多的行业,且在投资,信贷,就业,税收,土地收入上都对政府,社会,财政,GDP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产业。也直接制约到中国城镇化增长进程。
四问:为什么房地产是支柱产业。
1,非市场化福利分房时代,房地产不是支柱。但住房商品化之后成为支柱。因此18号文件肯定了其的支柱地位。有人说房地产挷架了中国经济,却不知道世界各国都如此。为什么评价各国经济先看股市与房市?尤其是以房产税为地方财政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国家更是如此。2,是不是支柱可以看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投资的总量,看销售的总量,看税收的总量,看土地收入的总量,看上下游的拉动,请问除房地产之外有哪个非垄断单一产业可以与之相比?3,再看哪个产业能集中这么大量的民间资本?哪个商品能吸纳民众这么多的购买力?哪个商品能提前锁定消费者未来的收入流?哪个商品能用银行信贷抵消通胀和货币贬值?这也是房子能成为最佳投资品的原因。何况还有增值的收益!当然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了。而且是一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支柱。也有人称是不能倒的支柱。
五问:为什么是投资的对象?
2025-09-28 13:10
2025-09-28 12:05
2025-09-27 09:30
2025-09-26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