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各种关系、来打招呼买房的客户非常多,几乎占到(推出房源的)一半了”,近期一位刚完成开盘、不愿具名的刚需盘营销总监告诉记者,现在只能保证这些“关系户”买得上房,但折扣就“不用谈了”。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表示,“限价”下政府对预售许可证的发放控制,更是给了某些开发商“捂盘”的正当理由,需求依然存在但是供应大幅减少的落差使得目前市场出现成交低迷、价格坚挺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单个楼盘的供不应求背后,是北京楼市新盘在上半年“限价令”下的供应紧缩,购房者在“房子都抢不到”的情况下,自然出现了恐慌情绪,也无奈认可楼盘的涨价,为其买单。
据业内人士回忆,上一波刚需的买房恐慌出现在2012年5月,当时“红五月”奠定了2012年楼市“低开高走”的曲线,而近一年来不断高涨的房价也让购房者惊呼“等不起”。
对比
深“V形”大逆转
两年前500多套房卖一年,如今近三倍的房源也在开盘当天就能被一抢而光,开发商感叹“完全想不到”。
和二期的火热相比,两年前中建国际港首次开盘时可谓“生不逢时”。2011年5月,中建国际港第一次开盘时,仅推出两栋楼共约500多套房源入市。
“当时是楼市低谷,客户都在观望”,上述开发商回忆道,一直卖到2012年4、5月份才卖完,当时成交价不到20000元/平米。
两年前500多套房卖一年,如今近三倍的房源也在开盘当天就能被一抢而光,很多开发商回想起当时卖房的困难,和如今市场的火热,都感叹“完全想不到”。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2011年夏天到2013年夏天的这两年,正是北京楼市在中央政府调控的重重压力下从观望到一路下跌,随即止跌回暖,最终量价全面上扬,走出一个深“V形”大逆转。
2011年夏天,北京楼市在严厉版“限购令”下进入观望期,月度成交量不断创出“历史新低”,楼市一片低迷。
从2011年9月开始,通州、大兴等郊区楼市掀起猛烈降价潮,位于通州的京贸国际城率先降至14000元/平米,迫使区域楼盘跟随降价,通州房价一夜间回到两年前。
当时南六环外的天宫院区域首个商品住宅——龙湖时代天街打出“万元盘”,而该项目2010年底拿地时楼面地价超过7000元/平米,被业界视为成本价卖房的“裸奔”首例。
“那时候普遍认为16000元/平米就是个槛,超过了购房者就不会认,现在看来太保守”,天宫院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当初在低谷开盘时,房企连售楼处的接待中心都有意“缩小”,以免客户少、显得人气不够;没想到仅半年后,区域内一个非毛坯项目就轻松卖过了16000元/平米,7月该项目三期开盘时,包括车位和非毛坯在内,均价已接近20000元/平米。
根源
供应不足推涨价格预期
业内专家表示,上半年北京楼市供应不足以及房企和购房者对后市的看涨预期强烈,成为本轮刚需项目热销的最主要原因。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