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文保区今后‘拆迁’这个词没了,这个词已经走入历史了,不会存在拆迁。什刹海项目主要是白米斜街片区,我们是参考杨梅竹斜街的模式,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的方式去进行,所以没有任何预设比例,走多少人,要看大家自愿情况。”孙劲松说。腾退出的院子并不拆,拆的只是违建。
他表示,什刹海和鲁南地区将探索与杨梅竹斜街稍有不同的腾退方式,“希望能整院腾退,一整院的居民都同意走再走,如果有一部分走,有一部分不走,那就先不动,愿意走的提供对接安置房,留下来的把小厨房这些违建拆了,是这样一个模式。”
难题
政府财政背负腾退包袱
但放弃了拆迁、开发模式,资金就成为一个制约旧城人口疏解的瓶颈问题。孙劲松说,商业资本因回报要求较高,所以很少介入这种项目。杨梅竹是西城区第一个实施的项目,完全是政府投资。
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杨梅竹斜街腾退的这529户,用的是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大数在15个亿,“目前,大量的钱用在腾退居民的住房和补偿上。其实真正杨梅竹斜街的建设,相比之下少得可怜。”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要求,到2020年北京旧城人口从180万降到110万,平均每年疏解4万人。应对疏解人口的巨大开支,是摆在旧城面前的大问题。
昨天会上,其他一些文保区胡同的居民也在询问自己片区何时能改善。孙劲松坦言,“政府也不能举债过日子,所以要一步一步实施,根据对接房源的情况,财力的情况,包括居民改造意愿的情况。”
而旧城改善后胡同的社会管理,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孙兴芹说,如今杨梅竹斜街,街道已扩宽,道路也重新铺设,但随之而来的违法停车却增多了,走在路上,感觉仍然是狭窄的胡同。
2025-09-26 07:20
2025-09-26 07:15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