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土地“绑架”的财政,仿佛已经选择要“屈服”于土地了。
47个实施限购令的城市,截至8月22日,只有11个城市还在坚持不放松。但就在上海传出银行放松贷款条件的传闻时,北京市住建委近日会同地税部门邀请业主代表、相关企业及专家学者等各方代表对普通住宅标准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北京市普通住宅标准的调整方案有望于近期出台。
市场观察,之所以出现种种限购放松迹象,更多来源于土地财政增速的放缓。
财政部8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73万亿元。其中,受房地产市场回落的影响,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增速出现下滑。7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5.5%,去年同期,这一指标增长了25.1%。
从增长25.1%到下降15.5%,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直接影响其对土地财政的贡献度? 从目前财政数据看,效果似乎并未显现。
财政健康度成限购放松“底牌”
财政部数据显示,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73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60亿元,增长8.5%。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0663亿元,同比增长6%,比预算增幅(7%)低1个百分点。但同期,全国财政支出794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342亿元,增长15%。
“后几个月受扩大‘营改增’导致减税、去年收入基数逐步提高等等因素影响,预计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仍较困难。” 财政部方面对此表示。
依据财政收支规律,下半年均是支出的重要节点。按照财政部的解释,下半年财政收入出现较高增长实属难事,在此背景下收支差或将逐步增大。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说,从7月份开始,政府预算会有更明确的方案出台,也是财政出现大规模支出的节点,支出增速上涨并不奇怪,重要是如何维持收支差在一个可控范围,避免赤字扩大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显然,目前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平均占比超过40%,最高可能达70%的土地出让金成为政府自救的一根“稻草”。
对政府土地出让金贡献最大的指标就是土地成交情况,当前环境下,地方政府纷纷有条件放松限购条件,也成为变相增加土地财政的一个手段。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在47个限购城市中,只有11个城市没有放松限购,其中北上广深4个城市为一线城市,剩下的南京、银川、兰州、大连、长春、三亚、珠海等7个城市分别属于二三线城市。
但是放松限购是否真正能起到市场放量的效果?
《2014年7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显示,已取消限购的城市中,仅占比四分之一左右的城市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且上涨幅度并不明显,大多保持在1%以内;而大多限购松绑城市呈下降趋势,下跌最为严重的城市是贵州贵阳,下跌幅度达2.16%;其次是海南海口,下跌幅度为2.04%; 部分城市,如天津、无锡、徐州、杭州等的下跌幅度均超1%。
由此可见,限购松绑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并没有如想象的那么有力。对比放松限购和尚未放松限购城市的财政收入,已经放松限购的城市并未有大的增速。
2025-09-29 07:10
2025-09-28 13:10
2025-09-28 12:05
2025-09-27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