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浙江绍兴嵊县人,1957年生。曾在舟山市委党校任教,南下珠海经过商,1995年在杭州创建了绿城房产。现任浙江绿城房地产集团董事长。
语录
●未来3年至5年,绿城的目标是做到全国房企销售额第一二名。届时,绿城将在800亿元至1000亿元销售额的这个层面,争夺全国房企的销售冠军。
●2011年到2012年,尤其是2012年,绿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行业调整的大背景下,绿城完成了由激进向平稳的过渡,也开始对一些新领域进行尝试,这是我们这一年的最大成绩。如果给2012年的绿城打分,我给绿城打80分,因为这个成绩是介于良好和优秀之间。
●2011,我们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蜕变。年初以发展为基调,到下半年转为以生存为基本任务……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翻开中国企业录,不少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就的企业都有一个个人风格突出的领航人。在不少人心目中,宋卫平也是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企业家。外界评价,他“有一种难以接近的沉默”。从2002年足球打黑开始,宋卫平就为外界所关注。不过,在绿城生死攸关的时候,骄傲的他终于以一种从所未有的姿态审视绿城,内外兼备的改变,经营思维、企业战略的调整……花了一年时间,他终于救活了绿城。
三驾马车带绿城出泥沼
回顾2012年,宋卫平都在抢救绿城。“自助者,天助”,宋卫平在去年12月30发表的刊首语早已指明他这一年的奋斗目标。他在“自助者,天助”的刊首语上曾指出的“2012,绿城会有很多变化,购地开发、商品房开发、中高端等词汇,会在我们的话题中淡化许多,我们谈得更多的,将是轻资产、代建、保障房、服务产品的创新升级、多元化”,这些多元化举措都在2012年被稳步推进。可见,绿城的2012年的蝶变,是企业由内而外的变化。
绿城,原先是一家专业做中高端物业的房地产公司。而在限购限贷的背景下,也属于受波及最大的房企类别。绿城自救式的“三驾马车”,将其拉出了泥沼:一是加速买房,迅速回流资金;二是借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转变,转型并开始多元化尝试。
像卖保险一样卖房子。绿城撤销了原来的营销管理中心,设立两家新的经纪公司,并在3月引入社会经纪人,改坐销为行销,尽可能整合所有外部资源进行销售。2012年1月到5月份实现销售额139.6亿元,基本上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销售计划。
此外,2012年1月5日,绿城将4个项目的股权转让;6月8日,九龙仓成为绿城第二大股东;6月22日,绿城将分布在5个城市的9个项目50%的股权转让给了融创。这些大动作,被称为绿城的求生之举。
同时,多元化和转型也成为绿城自救的重要战略。2012年下半年,绿城高调进军现代农业产业,比如在乌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养老地产,比如绿城宣布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回顾2012年,宋卫平说,绿城今年较大的变化是,在内部管控上完成了变革,在业务和管理上提升了很多。
三落三起 绿城不再求大
绿城与一般走稳健风格的大型房企不同。有人形容,他是时而突飞猛进,时而危机四伏。楼市高潮时,他是土地市场的豪客;调控时,他是最危险的公司。实际上,截至目前,绿城已经经过三落三起。2005年调控,绿城涉险过关;2008年的调控,再度命悬一线,政府的救市政策却让其惊天大逆转,一跃成为规模仅次于万科的行业第二名;2011年的调控,再次走到了命运的低谷,经过2012年一年的调整,现在绿城才逐渐缓过劲。
绿城2012年的自救,始于去年的危机。特别是在去年11月份,有关绿城集团(绿城阳光公馆 绿城百合公寓)申请破产的消息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绿城董事长宋卫平连夜书写的《从绿城被破产说起》的文章,称“这真是个冷幽默”。这一次,他平和得多,而在此前,他曾负气说“大不了把价格一降到底,退出房地产!”
抢救绿城,在2012年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宋卫平敲定,公司的房产开发业务要耐得住数年的寂寞,精选精做,不再求大。或许,历经三落三起的宋卫平已经看清,绿城危机,固然与房地产调控不无关系,但自身“负债率过高”、“对营销缺乏重视”、“产品单一导致风险集中”等问题才是绿城的死穴。
宋卫平是幸运的,在三次的危机里,他看到了问题所在,并把握住了最后一次机会。显然,在受政策影响深远的房地产行业,作为房企,除了企业运营、资金链等全方位的健康外,还需要更多中国式企业运营智慧以及风险评估机制。
2025-09-25 07:15
2025-09-25 07:10
2025-09-24 12:14
2025-09-23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