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两会”,明确了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7%。GDP增速目标首次以区间的形式出现,既顺应经济下行趋势,给政府在推进改革与转型中以更大空间和主动性;又顺应保障社会就业、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现实。使政府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协调上争取主动,有更大、更灵活的回旋余地。这中间,通过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连着“稳增长”,通过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又连着我国最大内需和发展新动力,因此房地产受到更多重视。
从政府工作报告及同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对于房地产的政策基调,就是“供给侧攻坚、需求侧托底”。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重任,是遵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让外来人口“扎根”城市。报告把房地产置于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在讲房地产之前,报告首先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并提出了今年市民化的两个重点,即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的落户政策和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事实上,《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已实施数年。去年中央也明确,要在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去库存”。但是,地方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上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去库存”策略上,仍依赖财税信贷刺激下的短期利好,市民化和“去库存”仍旧是两张皮。此次“人地钱”挂钩的明确,不仅让落户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而且在财政赤字扩大、专项债券的保障下,加上灵活的用地激励,地方积极性会提升,预计随后配套的用地政策、中央转移支付等将先后落地。
提高住房供应效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报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一方面,这是适应农民工和新移民房价负担能力不足、以租为主的住房消费现状;另一方面也是高房价背景下,培育“先租后买”梯度消费、壮大租赁市场的需要。同时,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是改变过去经济增长导向下,以“钢筋混凝土”和高成本、高消耗为特征住房供应模式,向更低成本、更好质量、居住属性的新型建造方式转变。
此外,报告明确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房地产全面实施“营改增”,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这是史无前例的房地产减税,一方面给盈利高的企业更大激励,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强者恒强”,提高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以减税提高房企的利润和活力,激励企业增加新开工和拿地的积极性,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也腾出降价空间来“去库存”;最后,“营改增”和企业不动产增税抵扣利好专业化租赁,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供给侧”攻坚的力度确实很大,“需求侧”作用也很重要,但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需求侧”更加强调针对性,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相比2015年,在支持居民住房消费方面,更强调要完善税收信贷政策;棚改方面,相比2015年强调要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例。这两个方面的表述,或意味着在未来楼市下滑超出预期时,将继续降成本和提杠杆,激励潜在需求释放,加快“去库存”进程。也就是说随时可能会从工具箱里拿出利器来。
制造业“去产能”、“去杠杆”不可阻挡,银行为保持利润水平,从制造业分流出来的贷款将会转向个人消费领域,即“加杠杆”从企业转向个人是大趋势。目前,三、四线城市贷款买房占比很低(40%),二线城市对房贷需求也很大,个人金融市场空间可观。居民“加杠杆”叠加转型期货币政策宽松,大类资产配置偏向楼市确定无疑,这是全球规律。同时,购房成本继续降低、杠杆继续提升,货币宽松力度会加大(今年M2增速目标提至13%),短期内“去库存”会有明显效果。
2025-07-28 22:10
2025-07-28 22:09
2025-07-28 17:15
2025-07-28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