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旧城片区的划分,城中村也从西向东区分出较为鲜明的“生意带”。向军南里三巷成为“废品巷”,关东店地区成为杂货铺和小吃店的聚集地,而化石营村则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市场路”。三条“生意带”上的生意基本不会越界,只偶然有所重叠。化石营市场里,卖生肉、活鱼和蔬菜水果的摊位间,也夹杂着一家洗衣店和一家小吃店。
村里主要居民为留在本地的老主和外来的低学历打工者、个体户,收入水平有限,物价也相应地比几百米外的东大桥东里和农丰里等楼房住宅区要低,于是吸引了附近住户来村里采购,成为这一带有名的廉价市场。每天傍晚五点开始,陆续回村的打工者和刚刚下班的城里居民涌入化石营的小市场,吆喝、砍价、问候和叫骂声不绝于耳,路面被菜叶、油污和脏水染得一片狼藉。有个从向军北里过来买菜的中年妇女抱怨说:“每次过来,都跟赶集一样挤死了。”
拆迁说了十多年
都不敢当真了
从呼家楼地铁D口出来,沿星巴克北边的小路向西走三百米,就拐入向军南里三巷。86岁的村民吴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和老邻居聊天,讨论拆迁的老话题。他们都是三五零一服装厂的退休工人,周围还有多家企业当年为职工提供的宿舍。吴奶奶在这里居住的年头最长,她说:“这片本来是三五零一的宿舍,1949年盖的。我是第一批住进来的,一住就是65年。”
吴奶奶在这里居住六十多年,却并未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唯一的一次变化,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候,本地人开始往城里走,外地人出现在这里,开始租房。很快,年轻人都走光了,这里成为本地老年人和外地人在城市中的“孤岛”。她说:“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住,这房子始终没变过。六十多年来,再结实的房子也开始坏了。”这几年,老人家的房子光修修补补就花了不少财力,“我儿子也六十来岁了,干不动了。现在就想赶紧住楼房。”但老人等待拆迁住楼的愿望,一直落空。“这事说也说了十多年了,现在都不当真了。”
8月19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在化石营旧城区各处的墙上张贴公告,征集改建意愿。
老理发师没有去围观,他对记者说:“早听说要拆迁,这回可能要动真格了。”他还听说,拆迁后本地居民都会被安排到通州区,“远是远,那也是楼房啊。”坐在旁边的大娘表示:“我是有房就走,见好就收。”
一名村民说,各家家庭条件不同,对拆迁补偿要求也不同。有的人家不愿意走,拆迁也就一直僵持在那里。
在这次改建涉及的区域中,并不包括吴奶奶所在的向军南里三巷。她望着自己房屋背后高耸的“北京外企”大厦,高楼遮住了他们的房子,“住在这里像是住在城市中的一座桥上,偶尔有人路过,从城市一边走到城市那边,就那么点路,走过去就过去了,不会想想这座桥里还住着我们穷老百姓。”
孤岛式城中村的改造困境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城乡结合部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原为农村的地区卷入到城市区域范围内,农村被城市化裹挟为城中村。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与城市进行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从全国各种案例来看是非常难的。融合改造需要一定时间,其中包含许多困难,但是一旦融合改造成功,可以改变城市未来形态。
1天前
2天前
2025-09-26 07:30
2025-09-26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