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地产江湖风云不断,但最为人们热议的莫过于王石淡出万科,将接力棒给到了郁亮手中,就此谢幕。那个被称为地产圈教父的王石将万科带入了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的巅峰之后,提前退休,但他的人生设计可不止于70岁,如他在《和未来好好谈谈—— 2018 中城联盟论坛》的演讲中所说「百年人生,现在才开始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新年之际,王石对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今天,风马牛将分享王石的演讲《三座山峰》。如果说万科是王石其中的一座山峰,那另外两座呢?答案在文中。
刚才( 2018 中城联盟论坛)短片里对我有一个介绍,说我在万科34年。对我来讲,34年应该是翻过去的一篇;作为人生来讲,如果把 34 年比作一个阶段,也就是说百年人生,我现在才开始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那第三个阶段应该怎么走?可以说准备好了,也可以说没准备好。因为这个和你准备不准备没关系,既然是这样,就承认准备好了。那什么叫没准备好?我原来没有准备 66 岁从万科退休,事实是半年前我已经宣布退休了。现在半年过去了,我正在适应调整期,也就是说还没准备好,还在适应调整。
不过不管准备好了还是没准备好,反正现在我可以活蹦乱跳地站在这儿,还得过第三个阶段。我想说的是,虽然没有准备好,但是站在这里,万科已经作为翻过去的一页了;虽然没准备好,但是我从万科退休到现在,万科是无缝衔接。我从万科退休之后也没有带来什么说法,什么提法和什么不实(的情况)。就凭这个,要不要给我点掌声呢?
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最想做什么?
有人问我第三个阶段最想做什么?我说最想到大学去教书,那就来说说我对到大学教书做了哪些准备。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家在很多学校都被聘请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而我在 2008 年之前没有接受任何大学的称呼,是因为觉得去大学做演讲是一回事,挂上「教授」这样一个头衔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
我知道我们到台上来讲的人,尤其是 92 派,他们下海之前本身就是大学老师或大学教授,但我不是。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才通过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所以我一直就是这个状态,也觉得自己课本上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论积累不够,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做一个兼职或者是挂名的教授。
2008 年我开始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给学生讲课,我记得很清楚,要求是连续讲 15 个学时,两年半的时间下来讲得非常辛苦,非常累,登珠峰都没有那么累,做企业也没有那么累。但对我来讲,这不仅仅是一个挑战,而是对于我人生第三阶段的一个安排。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经验、经历、案例能和学生们去分享,让学生在你的经历当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借鉴,这是你对未来最大的贡献。
从 2008 年到 2013 年,直到 2015 年,我教书的状态渐入佳境。举个例子,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给学生们教课,差不多是 12 个学时,连续两天,当时也有一位助教。在香港科技大学我也有一位助教,这位助教一直到他博士读完,毕业之后分到北京经管局。于是我又找到经管局长说,这个人非常好,还希望这位博士在我讲课的时候,给他时间继续当我的助教。于是,这位当年的博士到现在,还是我在大学讲课的助教。从开始给同学们讲课非常累,到现在我已经应付自如。
我当时到哈佛其中有一个动机是想感受一下世界一流学府的老师是怎么教课的。比如在哈佛商学院,当老师首先是一个体力活,基本一堂课下来,老师第一个到卫生间去换衬衣,因为衬衣都是湿透的,上下前后左右,40 多个学生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当然仅仅是体力活还不够,还有脑力活。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来辩论,这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想法需要老师非常深的功底。也有像我们中国老夫子的讲课方法,整个讲课过程虽没有一个问题,一直从头讲到尾,但也非常精彩。我觉得这就是为我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所准备的。
2014 年我到了剑桥,因为在哈佛的两年半,很多企业家就去找我,说很羡慕我的生活状态。于是我就在剑桥办了一个班(深潜),你们觉得喜欢我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不要一年两年或者是三年。现在这个班一个月,已经办了第七期了。
到底是企业离不开你
还是你离不开企业?
如果我问在座的,你们有没有对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做好准备?我所知道在剑桥办的培训班,很多企业家有年龄大的,60 多岁,也有年龄小的,30 岁出头。30 岁出头基本上属于富二代,不是自己事业有成,而是家里事业有成来接班的。无论是第一代创业家还是富二代,你会发现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企业家,很多非常成功,他们跟我说:「这个企业我离开一个礼拜就要出问题了。」我的问题就来了,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你说企业离不开你,实际上真的是离不开你吗?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离不开呢?离开了谁这个地球都照样转,所以还是你没有做好准备。
2025-09-22 20:40
2025-09-22 17:27
2025-09-22 17:05
2025-09-22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