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到底有问题吗?有多大的问题?
举两家公司的例子,恒大和融创。这两家企业有三个相同点。第一,都是高负债的企业。第二,销售额增长率都很快。第三,都是网红,媒体比较关心。
恒大VS融创:两家“网红”的体检式对比
2017年1-8月,融创销售额超过1600亿元。我个人预计,融创在2017年全年销售额应该会突破3000亿元,甚至能达到3150亿元左右。到2018年,融创的销售额有可能冲击4000亿规模。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去年现在,融创在并购资金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1400亿元。截至目前,约超过1000亿元,融创超过百亿的并购案例有3家。正因为它的高速发展以及并购力度比较大,从而导致融创过去几年净负债率比较高。截止到6月末,企业的净负债率达到260%,资产负债率是91.92%。其中,净负债率比2016年末增长了140个百分点,上涨速度还是很快。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设今年融创的销售额达到3150亿,与2012年的销售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过去5年融创的销售额增长了7.8倍,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
通过融创的例子,暂且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负债率高可能意味着销售额高增长。
再看恒大。
到今年6月末,恒大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5万亿元,可以说是宇宙最大的房企,总资产负债率是88.7%,净负债率是240%。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家网红级的企业并购额度都比较高。这还是恒大还了一些永续债以后,资产净负债率下降之后。
进一步研究恒大,把其3年、5年、10年的销售额增长率对比,会发现它的波动性很大。过去3年、5年、10年的销售增长率分别约为50%、30%、70%。对比负债率曲线和销售额增长率的曲线会发现负债率越高、增速越快,也有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压力,今年下半年,恒大开始调整负债率水平,并且提出争取明年降到140%,到2020年争取降到70%。我个人大胆的预言一下,随着恒大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的调低,它的销售额增长率也有可能会降低。
我个人的观点是,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是很特殊的,不能仅看负债率。看一家企业价值,要更多的看企业价值背景,看企业风险程度的大小,更多的应该看销售额,或者说销售现金的流入除以净负债的比率。最最关键的我认为还是要看现金流。
正是基于这一点,融创孙宏斌曾经说过“我就是不降低负债率”。可见大家对行业、对企业风险的理解不一样。
关于负债率,我个人还有一个观点,企业负债率和资产周转率的关系在2倍左右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资产负债率是90%,资产周转率在45%、50%、40%,企业就是安全的。当一个企业很保守,资产负债率即使是仅有70%,但周转率只有20%、30%,企业现金流将紧很紧张。
回顾房地产业,从来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因为负债率高而倒下,往往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枯竭而边缘化。兰德咨询统计了2012年-2016年百强房企情况,大概有30多家企业不是因为负债率出局,而是因为现金流出现了问题。所以,企业负债率不怕高,就怕慢。
新库存时代,企业业绩如何快增长?
2015年底,中央首提去库存。当年年底,国内的库存是7.1亿平方米。到2016年8月末,库存才降了9000万平方米左右,下降幅度仅3%。
与此同时,大量潜在供应量在持续入市,有可能今后库存压力更大。这种情况导致有可能出现三个“三分之一”。一个“三分之一”是今后房地产项目产品,有三分之一比较好卖,有“三分之一”做做宣传就卖了,还有“三分之一”,到了结案交付时可能会积压三分之一货量。最后的“三分之一”,其中又有10%左右,在竣工结案以后,半年或者一年可能完全滞销。
根据最近对规模房地产企业的几百个项目进行摸底。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残酷、有意思的现象,超过10%以上利润率项目只有40%左右,净利润率超过15%的大概占10%,30%左右的项目是盈亏持平的,15%的项目可能是不成功或者亏损的。这类项目所谓的不成功,意味着并不是赔得一塌糊涂,而是它挤占了其他项目现金流,甚至要吃掉其他项目的净利润。15%就意味着7个项目里面有1个现金流不正常的项目,这就比较麻烦。
高增长不可怕,只要现金流安全就行。如何确保现金流安全?我个人做事比较保守,不认为仅靠融资平台就能够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
过去10年,房地产圈里有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级规律:第一,但凡有自己银行和融资平台的集团企业,公司所属地产公司的业绩增速都比较慢。第二个,过去几年,一些房地产企业在构建自己融资平台的,业绩增长没有一个快的。反而是那些坚守航道的企业,业绩增速超过30%,甚至50%。所以,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把融资平台当成唯一依靠。靠什么呢?当前政策摇摆不定,市场变化多端,只有自己的产品能够自我控制。
比如,恒大、融创、碧桂园等企业,产品竞争力是比一般企业强的。归根到底,房地产企业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品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如何提高企业产品力?我有五个方面建议。一是做好产品战略和产品线规划。二是做好各个产品系列的定位和策划。我们经常谈论泰和的院子系、万科的翡翠系,实际上他们有一系列战略逻辑、产品逻辑。三是产品标准化。恒大、万科等企业几乎都在悄悄大力推行标准化。给大家透露一个内部数据,万科新开工面积的装配化比例超过80%。这也意味着万科主流住宅的标准化率超过了80%。恒大、碧桂园的标准化率也很高。四是关于企业内部产品研发设计系统的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产品管理平台。五是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项目产品交付后,我们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给开发企业最终提出建议,早期设计的哪些功能实用,哪些需要摒弃。
给大家举几个案例。旭辉和阳光城,这两家闽商房企过去一直如影相随,今年也不约而同地提出战略目标,到2020年的销售额要达到3000亿元。这两家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比较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以及产品标准化。5年前,我们给旭辉做产品战略,定位是刚需,从去年开始调整为改善。业绩复合增长率,5年超过了50%。阳光城的总体战略中,至少有8个字给令人印象很深:投资精准,产品适销。在产品上,下的工夫很大。
对未来我们要有信心,即使未来市场再弱,也还有12万亿元的巨大空间,市场已经足够大。但是,接下来肯定是一个企业发展能力要大于行情的市场。今后,市场机会也足够多,小镇、长租公寓、特色度假村、民宿等等。新的产品层出不穷,进入我们视野细分产品有二三十个,小镇是其中之一。
归根到底,我们不必太纠结于未来市场走势,而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的企业面对10万亿元的市场蛋糕能吃进多少?如果能吃1%,就是1000亿元。如果吃0.5%,还有500亿元。
今后的存量市场,长租公寓有超过1万亿元市场,小镇有2万亿-3万亿元规模,存量市场、增量市场,再加上二手房市场,中国房地产总量依然是20万亿元,其间的变化无非就是此消彼涨。
我的建议是要抓住市场竞争发力点的变化。原来大家是拼土地,这几年是拼资本。未来几年,要拼的是哪家企业的产品好。只要是好产品就不愁卖,想多快就能有多快。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