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7亿城市人口,未来大约 10 亿,他们将怎样分布?这是第一个变量。是分散更好,还是集中更好?学术界普遍认为集中分布会让效率更高。目前,大概有 20 个以一、二线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正在逐步崛起。据估计,未来可能每一个城市圈会拥有 2000-3000 万人口,等于占总城市人口的一半。
租房其实是大城市的问题,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租赁市场都很稳定,因为租金稳定,租赁住宅的供应量也都非常丰富。
中国从 1994 年正式房改到现在 23 年的时间,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业还是了不起的,总体来看,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增量思维。2016 年,全国房屋交易 1500 万套,其中 950 万套是新房,550 万套是二手房。对比美国,大概卖了600万套房,其中 550 万套是二手房,50 万套是新房。当然,我们也看到像北京、上海等城市,二手房交易量占到 70%-80%。
所以,未来真正能解决房地产流通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最近我们在谈一个概念——中性的价值观,就是面对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和调控,我们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关注一个指标——「千人的流通率」,是指一个城市在合理或均衡状态下,应该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二手房或新房市场买到或换到自己的住房。成熟市场的历史均值保持在 20—25‰ 之间。按今年 3 月份的数据看,北京大概 40‰,但是这几个月来看,年化可能只有 6‰-7‰。
这个指标过低的话,房价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过去10 年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涨幅也许超过 10 倍,但真正的房价上涨就十几个月。为什么?核心是如果今年的千人流通率不够的话,一定会有一波积压在明年,导致流通率上升。所以,我们要强调所谓的中性价值观,保持市场合理的流通率,是调控本身的目标之一。
与之相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中国需要多少套房子;第二,到底交易多少套是合理的。
北京、上海的平均首次购房年龄每年在往后推一岁,现在北京的是 34 岁。
一个城市里到底有多少人需要靠买房子解决居住问题,多少人要靠租房子解决?相比于美、英、法等国,中国的租房占比小。
租房比例到底多少才合理?我们判断,未来中国的租赁人口占比大概是 1/3 ,城市越大,比例越高,北京未来会超过 50%。
所以我们拿前面三个数据算一算,基本上就能知道市场上到底需要多少套房子、买卖交易及租赁交易,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租赁住宅的供应主体到底是C端、B端,还是G端?所有城市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时间:当城市发展出现贫富分化,政府就要进行救济,会产生各种各样形式的公租住宅。
其实,各个城市的租赁问题都会导致一些不太好的结果,大概有四种。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
2025-09-25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