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拥入商业地产领域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商业企业进入商业地产,具有代表性的有华润万家、万达集团、红星美凯龙等;另一种是资本主导的商业地产企业,如凯德置地;最后一种是由其他行业转型而来,之前没有任何商业运营经验的企业。”杜鸿表示。
在杜鸿看来,对于第一种类型而言,由于企业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在招商运营方面有经验,可以培育出好的购物中心项目;第二种企业由于有较强大的资本支持,有“折腾”的空间,也可以做好一个项目;而第三种情况则往往缺乏团队、缺乏经验同时又缺乏长期性投入的计划,“无效供应过剩”正是这类企业造成的。
扩张出现两极分化
吴金宏反映的情况亦说明这个问题。“巩义在建的几个购物中心,从选址上来看,均在城乡结合部,地段不是非常好。从购物中心老板的背景来看,有从事家具批发的,有从事肉制品生意的,总之,在之前并没有运作购物中心的经验。”吴金宏告诉记者。
一位餐饮业选址人士切身感受到这种“有效供应不足,无效供应过剩”带来变化。“在双方的合作中,物业方是甲方,往往处于强势的位置。而随着近几年购物中心的快速发展,我们品牌方地位开始上升,尽管是乙方,但选择的余地要高很多。”上述人士表示,“在以前,开店数和待选择的物业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比例,而现在开一个店,往往三个以上的购物中心争着要你”。
“在商业地产总量过剩,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未来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王永平告诉记者。
“一方面,如华润、凯德置地、万达这样的房地产巨头会越做越大,行业集中度加剧;另一方面,一些对市场判断不足,缺乏雄厚资金和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出现招商困难,经营难以为继的多属于后者。”王永平说。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