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拖后腿子公司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信达已经依靠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了金融巨无霸。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该集团合并总资产达人民币1.1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5%;全年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55.1亿元,同比增长10.6%。
中国信达总裁助理陈延庆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在全年公开市场推出的超过5000亿元的不良资产中,中国信达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44%。
在中国信达的业务中,不良资产经营仍是核心,去年为公司贡献了63.2%的税前净利润,其他的主要业务还包括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不过2016年,中国信达不良资产产生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1%,其中应收款项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同比减少17.7%至2016年的155.39亿元。
对于收入的下降,中国信达表示,主要是由于受宏观经济周期及公司主动调整应收款项类不良资产债权资产业务结构和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月均年化收益率由2015年的11.7%下降至2016年的9.9%。此外,去年该类资产的投放相对集中于下半年,全年月均生息资产余额较上年有所降低。
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在2016年表现则相对突出,该板块的税前利润占公司税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至27.6%,其中自有资金投资收益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65.9%;年末私募基金募集规模达2673亿元,同比增长58.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信达在不断调整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也抛弃了一些“拖后腿”的子公司。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公司完成了南商银行的交割和整合,实现了西安银行股权的成功转让,顺利退出信达财险控股权(转让41%股权)。今年中国信达还大手笔加码幸福人寿。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国信达2016年年报中看到,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最大组成部分的基金金额大涨了111.7%,两大原因之一,便是幸福人寿持有的公募基金金额增加;可供出售的债券更是大涨了430.5%,主要就是南商银行持有的债券。
西安银行和信达财险则不然。资料显示,中国信达在2014年年中就挂牌转让了西安银行的全部股份。西安银行的财报显示,该行从2013年起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率连年攀升,去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还出现大幅下滑。信达财险则是去年末被中国信达转出41%股权的,该公司2010-2012年亏损持续扩大,2013-2015年扭转局面,却在2016年再次陷入亏损。
中国信达在股权转让一事上称,转让信达财险是为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资源,也为加快信达财险业务转型,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充分发挥信达财险股东资源优势。不过,在金乐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师廖鹤凯看来,企业剥离一些子公司,可能就是因为子公司业务离主业相差太远,或者资产缩水,不怎么挣钱。
资管新时代的挑战
对于中国信达经营不良资产业务产生的收入出现下降这一问题,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当前的市场情况有关。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由于四大资管公司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因此也掌握着定价的权力。比如一笔坏账可以卖40元,但对方只以20元来回收,造成了银行只能贱卖不良资产。
廖鹤凯进一步介绍,因为不良资产属于非标准化资产,不是实际操作人,不知道处置的难度在哪儿,所以只要卖出方自身处理不了,资管公司说处置难度大,就可以用低折扣收,可以说3折也可以说4折,这其中的操作空间就很大了。加上一些国企一旦出现“烂尾”,总会想办法把账平了,因此资管公司可做的生意很多。
不过,随着近年来地方资管公司不断扩容,不良贷款处置这门生意的盈利空间会变得更加合理。廖鹤凯表示,市场化之后信息更为透明,虽然这种情况还会存在,但定价会相对合理些。
据了解,目前获得批复的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已有60多家,其中33家开业运作,并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市场份额上来看,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除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涌现,还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也都纷纷进入到资产管理市场。
对于中国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已有一定的业务份额。业内人士表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多为地方国资设立,具有地域优势,先天与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关系密切,本土化是其显著的优势。
1天前
2天前
2025-09-26 07:30
2025-09-26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