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政策出现分水岭的一年。上半年,楼市调控持续加码,中国楼市出现10年大拐点,量价齐跌,楼市过热调控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从2008年9月央行降低贷款利息开始,一系列政策由“控制”向“救市”的态度转变,其结果就是2009年房价继续上涨。
2009年到2013年,从“国四条”开始,政策再度从宽松转向调控,“新国十条”“新国八条”“新国五条”陆续出台。这一轮的收紧,最终使得各地房价在不同时段出现回落。
2014年,调控政策进入新的轮回。各地方政府逐步取消限购限贷政策以及“930新政”等政策的出台,最终导致楼市逐步回暖,并在2015年年底至今进入新一轮上涨……
面对防泡沫与去库存、一二线热而三四线冷的结构性矛盾,更需要从房地产政策之外,寻求更加宏观有效的举措加以引导。
安居乐业:
供地不足还是产业失衡
针对市场分化,业内专家普遍建议,房地产调控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因城施策。热点城市的调控重点应当是控房价、防风险、防泡沫,三四线城市的重点依然是去库存。
受实体经济利润率下滑、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因素影响,近期一些投机投资性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建议,金融机构应对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加强监管,防控楼市风险和泡沫,同时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城市安居,重在乐业。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城市发展不能只是房地产一头热,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如果三四线城市仍旧没有吸引力,那么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就不可能“退烧”。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北京、上海、深圳和一些重点二线城市本来就不存在去库存问题。相反,很多三四线城市由于市场饱和、商业地产过多、产品业态错配等原因,库存压力仍然很大。
从总体上看,房地产调控不仅仅是市场问题,更是宏观社会政策的问题。面对房价上涨的市场失灵,只有依靠社会政策不断完善,在制度设计上注意产城融合,让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进一步均等化和合理化,才能从根本上矫正房地产市场失灵,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楼市‘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疏’,疏导人口流向,建设多个智慧型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进行疏导;疏导产业发展,增加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在当地就业生活;疏导城市构造,尤其是疏导土地供应结构。”顾云昌说。
2天前
2天前
2025-04-17 21:41
2025-04-17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