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约5.65亿元,而财务费用却高达6.51亿元——中华企业2012年的年报数据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近日,在中华企业股东大会上,部分投资者对于去年超高的财务费用提出了质疑,矛头直指公司高层管理不善。
相关资料显示,中华企业于2009年9月起曾花巨资在上海等多个城市拿地。伴随2012年楼市调控的到来,当初高价拿地的部分项目陷入销售困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中华企业不得不通过信托等方式融资,由此造成了超高的财务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近日发布的公告又爆出总金额不超过38亿元的拿地计划,这再次引发业界质疑。
财务费用高过净利润
6月18日,在中华企业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表示,中华企业与绿地、万科等地产企业都经历了20年的上市发展,但如今公司销售收入与后两者相差甚远,且财务费用与销售额更不成比例。
中华企业2012年报披露,当年净利润约为5.65亿元,而财务费用却高达6.51亿元。而行业龙头万科2012年的净利润为125.5亿元,财务费用仅为7.65亿元。
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华企业的短期借款为12.9亿元,长期借款为39亿元,应付债券为11.9亿元,这三部分有息负债高达63.8亿元。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研报中指出,中华企业财务费用如此之高,主要是信托成本高且无法资本化,利息支出达6.6亿元,财务费用率高达18.2%。公司2012年报披露,一年内到期的其他非流动负债中就有8款信托产品,期末金额达22.3亿元。
年报显示,中华企业发行的信托产品年利率普遍在10%以上。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指出,拥有国企背景的中华企业应是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只要有合理的抵押物,申请利率更低的贷款问题不大。但记者查阅其2012年年报发现,公司已抵押资产的账面价值高达151.39亿元,而净资产不过60多亿元,很难再拿出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
高价拿地埋下祸根
中华企业董事长朱胜杰在回答投资者质疑时称,公司在销售规模等方面落后于领先企业,与地产调控政策有关。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早前大肆拿地,中华企业在2012年的地产调控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克尔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7日,中华企业在杭州、上海、苏州、江阴等地拿下6幅地块,共耗资约80亿元。
然而至今,其中多数项目均处于建造中,仅有松江誉品谷水湾项目于今年4月开盘。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该项目已销售158套。不过公司年报曾披露,该项目需计提2.5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这意味着项目可能会亏本销售。
中华企业此前大量拿地,已经演变成现在巨量的存货。凤凰财经显示,中华企业去年底的存货周转天数为3818天,而万科同期为1275天,保利为1399天。
再拿地计划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