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半辈子都住平房,换了高层不接地气,能适应得了吗?
“别再提接地气啦,那个受罪劲儿啊,可不想再来一遍了。”吃着冰棍儿,方美荣大妈开了口。
上世纪50年代初,方大妈一家就搬到了北涧沟黑河镇煤矿上,几经周折终于分到了一间半旧平房。房子太老,逢雨就漏,方大妈不得不将3个孩子留在屋里,自己顶着大雨去请人修房。再加上这房子没打地基就直接盖在防震坡上,底下又是防空洞,雨大时屋里的地会直接塌个坑出来,洋灰沙子填下去,过不了一阵又会在别的地儿陷个坑,还得接着填。
几十年过去,三个孩子都长大了,成了家。大儿子和大女儿搬出了棚户区,小儿子也娶了李金云这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李金云想和婆婆一起住,无奈那边的房子都是又小又破,老一辈人儿孙承欢膝下的梦想,一直没能实现。
赶上了本市将棚户区改造纳入住房保障的好政策,跟着小儿子儿媳“上楼”的方大妈终于过上了不接地气的日子。李大姐还将娘家妈也接到楼房来享福。两居室里把厨房非毛坯成韩式,主卧摆上了罗汉床,客卧中铺了五六平方米的榻榻米。婆婆妈妈老姐俩就带着孩子住在客卧里,5个人住两居室虽然看着不大,但比起原来的一间半平房,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们老姐俩都爱玩儿,在家看电视,吃饱了饭我们就玩儿去。”方大妈满脸笑意,儿媳紧着接过冰棍儿棒,转身又进了厨房。
已经入住的业主,都是和方大妈李大姐家同样情况的棚户区家庭。上了楼不烧煤,房子干净也不用天天拾掇,“得了空儿就只剩下玩儿了。”
做了半辈子矿工的尹玉宝大爷没有想到,自己在古稀之年还能离开破旧的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家8口人就蜗居在龙泉镇和平西街的一处只有31平方米的平房里。住进棚改新居后,他们还是第一次用上能烧水做饭的燃气灶。
家事儿少了,尹大爷拾起了年轻时的老本事,来段儿快板、柳琴书不在话下,甚至京剧唱词儿都能编上几个大段。他的邻居中,60多岁的大妈练起了瑜伽、退休的大爷开始写作,都有了一份儿新的“正事儿”。
大合唱、扇子舞、健身操,这些文艺活动早已经融入了石门营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太平鼓、练瑜珈正在成为大家的“新宠”。 安置区里的新生活让大爷大妈们找回了年轻劲儿,时下流行在年轻人中间的瑜珈,60岁的阿姨照样“玩得转”。石门营新区5区社区筹备组还专门请来了银帆艺术团的老师指导居民们练瑜伽。瑜珈班的“老大”——62岁的赵淑娥说:“都是老胳膊老腿了,第一次上完课,腿疼的睡不着觉,现在练完,浑身舒服多了。”现在,基本的瑜伽动作已经难不倒她。
2小时前
2小时前
2小时前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