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
●报告摘要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反弹,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与去年的目标相比,今年的目标保持不变,但比去年实际涨幅低了1.4个百分点。
CPI涨4%切合实际
●报告解读:
“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居民承受能力,切合实际。”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表示,这个目标为今后的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东琪认为,这一调控目标也有压力,一是石油原材料带动的输入性的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二是国内的成本增加,包括人工成本和信贷成本。但今年的物价和去年相比有几个有利条件,第一是今年的农产品肉食等供给状况改善,第二是前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对稳定物价有一定作用,第三在去年经济减速条件下今年的需求拉动性通货膨胀变小。
廉政建设
●报告摘要2012年,将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严控三公消费可防腐
●报告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反腐在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近年,我国官员腐败和大案要案有增加的趋势,软腐败很严重,包括三公消费。治理三公消费对反腐来说很重要,只要治理好三公消费,腐败就治理了一半。其中就要使监督权与执行权相互制衡。
财政赤字
●报告摘要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到,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8000亿赤字会安全吗?
●报告解读:
这8000亿元的赤字会否让中国陷入"债务危机"?
实际上,赤字只要控制在一定规模,运用得法,也是政府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就曾成功运用增发国债、增加赤字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按照今年预算的赤字规模,赤字率只有1.5%左右,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3%)。"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国际上还有一个指标衡量一国的财政风险,即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2012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5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扩张至限额82708.35亿元。即使加上超过10.7万亿元规模的地方债,相对于超过47万亿的GDP总量来说,也离60%这一数据有相当一段距离。
教育支出
●报告摘要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等薄弱学校倾斜。
喜见教育支出比重增加
●报告解读:
北师大副校长韩震解读称,光靠中央财政不可能做到教育整体发展。各个地方政府也应该负起自己责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真正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央财政更多的应该是促进公平;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央财政更多的应该是提高水平。
王荣华代表认为,教育经费占GDP的4%,医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通过这些数字,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给出了"硬指标"。民生大于天,不仅要加以保障,更要持续改善。
据了解,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今年首次实现4%,2010年才达到3.66%。在广东,在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达1072亿元,占比18%。2012年,广东省级财政教育支出安排245.97亿元,占比力争达22%以上(因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故不与GDP对比)。 (陈红艳整理)
环境保护
●报告摘要中国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将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我们要用行动昭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PM2.5写入报告说明决心
●报告解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目前,我国重工业特别是化工工业、电力、水泥、钢材这部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比较大。我国关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和控制需要着眼于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改善都需要时间。因此提出PM2.5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个时间非常切合实际。
"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总理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报告从人民健康的角度,表明了政府对污染防治的决心。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和GDP增长而发展的高污染排放企业,将可得到控制。
户籍管理
●报告摘要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落户中小城市将更加容易
●报告解读:
温总理这话说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在过去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仍有近15000元的差距;上亿农民工仍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
让农民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根本出路就在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给农民更加稳定可期的未来。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让所有农民工在那里落户并不现实,关键是要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根,才能消减他们的漂泊感,增加幸福感。
据了解,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
2025-09-25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