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住建委启动房地产中介“双随机”专项检查,从2000多家中介机构数据中,随机抽取30家中介,重点检查明码标价情况、房源信息真实性等进行检查,将在近20天内完成“突击”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绝不姑息。从今年10月开始,北京市按照市区两级一直在进行房地产中介专项检查,其中,市一级执法队每周不少于一次。
整治重点:散布谣言 扰乱市场
那么,房地产中介究竟有哪些常用的违法违规手段呢?
很多有过购买二手房经历的人都会有个感受,就是房产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了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往往会利用对政策的了解,给购房者以各种各样的建议,有时甚至会通过散播一些政策即将出台的所谓小道消息,来鼓动购房者“迅速出手”。
不少购房者都有类似的经历:明明在网上看好的房源,打电话咨询房产中介经纪人时,却被告知房子要么已经售出,要么就是以各种理由搪塞称房子买不了。但随即,中介就开始不断向你推荐其价格更高的房源来。
而虚假房源之外,中介还会不断告诉你各种小道消息。今年春节后,天津一些中介机构开始散播“政策传言”,称4月1日后天津市将出台新政策,提高贷款首付比例,鼓动大家赶紧买房过户。然而,4月1日所谓“新政”并未出台,中介机构又开始散播5月1日后将出政策的说法。
今年8月底,上海要实施“房产新政”的消息,迅速被网民及房产中介大量散播转发,致使上海出现“离婚买房潮”。据了解,这四条编造的房地产新政策,包括“名下有一套房,首付7成,利率最多1.1倍”、“离婚不足一年的购房者,限购及贷款政策按照离婚前的家庭情况处理”等。
受此谣言影响,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购房情绪和成交量剧增的情况。针对谣言,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进行了紧急辟谣,市公安局刑事拘留了7名恶意编造散布谣言的涉案人员,市网信办依法关闭了5个微信公众号。近日,徐汇区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依法对发布虚假“房产新政”的犯罪嫌疑人倪某提起公诉。
除了散布谣言,部分中介扰乱市场的行为其实也一直存在。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几家房地产中介为了抢夺房源签单,肆意鼓动卖家抬价,再将价格虚报给买家,在买、卖方大作“忽悠”文章,以让自身获利。
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秘书长王霞表示:“房地产中介的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低,这种专业性也不高。赚到钱,可能就继续在这从事这个行业,赚不到钱就一锤子买卖,就走了。而且,由于这些没有准入门槛吧,对这些从业人员的,也就是说没有准入和清出的制度,违规成本非常低,这就造成这种乱象,也是比较多。”
整治重点:违规开展金融业务
为了让买卖双方尽快达成交易,房产中介甚至故意散播谣言,而一旦购房协议达成,在接下来的付款这个环节,房产中介照样有着违法违规的动作。尤其是这两年,不少购房者找中介买房,都会听说“首付贷”。简单说,首付贷,就是你去买房,但是首付不够,房产中介借给你凑首付的钱。今年3月份,央行明确表示,首付贷属于违法金融业务,所有类似的金融业务要立即停止。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房地产中介公司仍然在提供首付贷业务,只不过由台面上转到了地下。
在北京市东二环附近的一家中介公司,当记者表示买房的首付款不够的时候,业务人员表示可以提供首付贷。
某房地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称:“比如说像你首付不够的话,可以有首付贷这么一个项目,可以先给您垫付50万,等您过户以后,您把房子做个小抵押,再给贷出来。(记者:利息呢?)利息还得问我们金融的部门,但不高,跟银行的差不多。”
据介绍,首付贷的高杠杆,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房价出现下降,购房者特别是投机性购房者的资金链条将立刻断裂,最终所有的风险将由银行和购买首付贷产品的投资者来承担。为此,各地主管部门目前都加大了对首付贷等违规金融产品的查处力度。因此,在另外一家中介公司记者发现,为了促成房地产交易,一些房产中介现在又打起了消费贷的主意。
目前,房产中介提供消费贷款从资金来源上分有两种:一种是房产中介先从银行处申请经营贷款甚至抵押贷款,利息一般在6%左右,然后中介再把这些钱借给购房者。因为中介要承担一定的坏账风险,还有人力成本等,最后借给购房者的利息能达到18%。另一种是房产中介把客户推荐给银行办理消费贷款,审贷、放贷都是银行的事,中介向购房者收取5-10%的手续费。
整治重点:中介两头吃“差价”
房产中介作为房屋交易的中间人,赚取的是房屋交易过程中的服务费,买卖成了才有收入。因此,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中介公司怕买卖双方认识之后私下交易,造成“跑单”,往往不让双方过多沟通甚至互留电话。而这种不透明的交易方式,有时也给了不法中介以可乘之机,使得他们在买卖双方之间吃起了“差价”。而在一些新房交易中,一些地方的中介竟然向客户兜售房号。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