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毛坯之痛
为何大央企保利会摊上非毛坯修维权的事呢?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致春天里三期业主的公开信》中发现了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细节:“但也有一少部分业主维权代表只字不提当初购房时政府逆市场控房价的历史背景。”
而这一历史背景正是2013年5月10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限价政策,其中限价的两条原则分别是:一、不能明显高于上一期项目售价;二、不能高于周边二手房价。据一位维权业主代表回忆,当时保利春天里三期项目市场价应该能卖到一万八九,但限价政策一出,只能买到一万六七,为此开发商推出了与前两期毛坯房不一样的非毛坯房。
同为北京大兴区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采购负责人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分析指出,开发商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精力,甚至说费劲来卖非毛坯房?因为行情不好,卖毛坯房难以达到预期利润,所以想通过非毛坯修来增加利润,一般业主自己非毛坯1000元/平方米,但开发商基本要到每平方米四五千元。
对此,王鹏心里也明白,当时的非毛坯款一部分是补了房价,但他认为31万元的非毛坯款,最起码装成15万元左右的水平,但出来竟然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效果和质量,对于这样的结果实在难以接受。
“以北京100平方米房子为例,一般非毛坯费用在6万~10万元不等。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实际验收的房屋与样板间严重不符,原因就是合同标的不清楚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究其原因是开发商不诚信。”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非毛坯委员会秘书长张仁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直指当下非毛坯房频现纠纷的要害。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与保利一样深陷非毛坯修维权漩涡的还有万科、金地等知名开发商。
在浸淫房地产行业十多年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非毛坯房没做好原因很多:如开发商集中三个月把一个样板间做得漂漂亮亮的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是把一百套,甚至是上千套都做到和样板间一样,这肯定会有一定偏差,因为目前非毛坯修很多还是手工作业,批量时难免有瑕疵,有材料、施工等各方面问题。
针对非毛坯修与合同要约不符的情况,上述资深人士坦言,开发商一般会在合同上注明使用与既定品牌同等档次的产品,因为约定的的品牌不见得最终承诺,开发商没法在销售时就承诺最终施工时一定用哪个品牌,因为招标是滞后的。
来自华东地区一家知名开发商代表对此却不以为然。通常来说,销售合同写明了品牌,实际交付与合同品牌不一致,这就是货不对板,是很简单的错误,业主对此维权是站得住脚的。
张仁坦言,如今非毛坯修市场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很多开发商只是把非毛坯房当作一个卖点,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非毛坯合同比较泛,标的不清楚,这都为后续纠纷埋下了重大隐患。
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行非毛坯修;另一方面,开发商推出的非毛坯房质量又得不到保证,非毛坯房之痛刺痛着非毛坯修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并深受其害,到了该重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