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长周期中,房价可能保持与GDP同步平稳增长,即6%上下,不会出现上一轮长周期那样十年涨十倍的现象,房产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因此,未来房企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产品的溢价能力,同样的地段,相比竞品你能不能有10-20%的溢价?开发商要提前来做这件事,不然,你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未来五到十年,房地产市场将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而如何从存量市场掘金,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思考。我认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存量市场是个巨大的机会。为什么?因为在增量市场大家拼的是土地和资本,中小房企没有优势,但存量市场的某一些细分领域是需要特殊能力的,不是用土地和资本就能解决问题的。
客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是“有房住”,解决量的问题,未来是“美好生活”,是“住好房”。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对开发商来说,就是从硬件到内容的变化。未来大型开发商一定会去做内容,旭辉也在进入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领域。
行业格局也在变化,从过去20年的自由竞争进入到未来的寡头竞争。未来的一二线城市,前20名开发商,除了本地一两家外,都将是全国性的房企。这几年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进入了加速阶段,正在进行一轮残酷的淘汰,跟前几年的家电市场一样,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以高风险、低利润和规模化为特征的洗牌过程。家电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净利润率只有1%,但到了现在,美的和格力都有百分之十几的净利润率。活下来的现在都活得很好,但家电行业每个领域现在也就各剩下三家。再过几年,房企的规模化竞争结束后,一定会进入去杠杆、降负债的过程,剩下来的房企会越做越实。
100亿的企业核心瓶颈是融资,因为你不在银行的大客户名单上,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支持你,借贷成本也很高,但只要能借到钱,那就有可能突破100亿。接下来是跨区域布局,你是去一二线,还是三四线,中国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周期并不是同步变化,如果你布局的城市都在一个频道上,就可能会很难受,你要对冲性布局,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就能保障整体现金流的安全。如果跨区域布局成功了,从100亿干到两三百亿应该不成问题。
三五百亿的企业,就到了解决专业化能力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时候了。500-1000亿的企业,核心是要踏准周期,包括拿地、销售和融资的节奏,如果你总踏不准节奏——在高峰拿地,低谷卖房,钱便宜的时候不融资,那基本上一波过去就把你拉下了。
我最近在研究千亿房企的核心竞争力,我发现,拿地、产品都算不上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战略执行力。千亿以上的企业战略会趋于同质化,无论是布局,还是产品,因为这么大的企业,你没得选,一二线城市都是必争之地,全业态的产品都得做。此时的核心就是解决内部问题,也就是战略执行力。战略执行力是基于战略的文化、组织、机制、人才和管理,涉及到企业的稳定和效率等,大型企业拼的就是这个。我前几天去参观华为。华为和中兴都看到了全球化布局的潜力,但华为真正走出去了,这就造成了两家企业现在的差距。
我研究过中国所有经营良好的大型企业,它们成功的核心秘密就在于文化。文化是否领先,组织是否灵活高效,能面对市场的变化,能传递客户的需求,机制能否实现上下目标一致,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大家为自己干。我们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实现让员工为自己干,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我认为,如果大型企业解决好了战略执行力的问题,那它就能持续突破,从优秀走向卓越。
林中先生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我是感同身受,且深受启发的。我平时也有投资一些股票,深知踏准市场节奏的重要性——踏准了,你可以进退自如,一年做上一两波,享受复利;踏错了,你可能被深深套牢,动弹不得,眼睁睁地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看着日益缩水的账户哀叹命运多舛,世事艰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中一再强调,房地产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这个“天”就是国家政策。所以,我们须认真领会这一届大会的精神实质,不可以过往的短周期经验来看问题,逆长周期而行。
林中分享了房企千亿路上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及如何突破的经验与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这里有很多是旭辉付出过学费才得到的。同时,林中也给广大的中小房企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到存量市场里去,到需要特殊的专业能力,而非靠土地和资本取胜的细分市场中去。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