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对此万科解释,由于销售额翻番、经营管理规模扩大,一季度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分别增长38.8%和29.3%,同时受融资规模扩大的影响,一季度万科财务费用也有所增长。此外,由于一季度结算项目中包含了一批合作比例较高的项目,使得当期少数股东损益占比较高。
万科董秘朱旭表示,第一季度万科竣工和结算规模有限,竣工面积占全年竣工计划的比例仅为5.1%,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对全年业绩的参考意义不大,公司预计2017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仍将保持增长。
中小房企突围压力
在房企规模的竞争中,土地储备规模与结构对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阳光城总裁张海民就表示,现在的土地储备排名就是五年后的房地产公司排名。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表示,前4月从拿地金额来看,碧桂园和保利继续稳居前两位,首开、远洋晋级TOP10。1~4月,碧桂园和保利分别以535亿元和474亿元继续稳居拿地金额前两位。
总体来看,在2016年热点城市量价齐升带动下,房企取得良好的去化效果,资金较为充裕。尽管2017年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加码,但仍不能减弱房企拿地热情。2017年1~4月,房企拿地意愿依然强烈,TOP10企业拿地总价高达3460亿元。
相比三大巨头的全国性布局对冲周期风险,区域布局型房企在规模竞争上缺乏力度。亿翰智库的报告认为,首开、首创等出现增长受困,在榜单排名上均出现不同程度后退。究其原因,是因为一线及强二线短期内住宅去化仍然有支撑,但新增供应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政策多已是史上最严,后期市场调整将显著放大市场不确定性。
作为此轮调控供给侧的着力点之一,公开土地市场的竞拍限制繁多。从2016年的多城市土拍新政,包括提高保证金、规定现房销售、增加持有物业比重和年限等,到近期上海出台招标挂牌复合式新土拍政策,无一例外地提高了企业竞争门槛,封堵中小房企试图通过传统高周转模式继续发展的路径。
除去公开市场,并购将是中型房企突围的路径之一,“闽系”房企阳光城成为典型的代表。阳光城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阳光城新增土地储备项目25个,总建筑面积97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0%。其中,企业以招拍挂方式获取了12个项目,总建面141.9万平方米,以收购方式获取了大量土地储备。
亿翰智库的报告认为,此种趋势对成长型房企来讲,需要关注去周期化趋势,尤其是在投资节奏上,地价低时多拿,地价高时适当少拿,但绝对不能不拿,否则企业成长的连续性会受到制约。
13小时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