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于2016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林毅夫出席并演讲。
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其以金砖国家、新加坡、韩国等例子分析称,部分国家并没有中国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但同样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甚至下滑幅度比中国还大,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引起的需求不足。林毅夫还预测说,发达国家由于政治的拖累,很可能陷入如日本那样长达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放缓。
在谈到如何提振中国经济时,林毅夫建议适度扩大积极财政政策以提供需求。其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补短板”产业的投资,例如高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等等。在林毅夫看来,适度的投资可以使得扩大需求,使得企业增加利润,降低杠杆。
以下为演讲实录:
林毅夫:老师们,同学们,企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在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来谈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讲,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就是怎么去理解从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节节下滑。
大家知道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6.9%,这是从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而且也是从1979年以来第一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下滑,而且下滑的压力还继续存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6.7%。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的情况,引起了国内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中国人都讲“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来讲,关心中国的经济前途很关键的是要去了解为什么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基本原因在于外部性、周期性
现在国内跟国外的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的下滑是自己内部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结构的问题所引起的。所谓体制就是说国有企业的比重还太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不高。所谓机制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作用,这只是一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但是改革还没有完全落实,还有太多政府的干预。增长模式是说中国的投资比重太高,造成消费不增长,这种模式不可持续。所谓结构性的问题,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产能太大要去产能,库存太多要去库存,企业的杠杆率太高要降杠杆,企业的经营成本太多,要降成本,还有不少其他事项。
这些问题都存在是个事实,也确实会对中国经济的效率等方面产生影响,但这个是不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呢?我个人倒认为不见得。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而且只要我们放眼世界,就会发现这个看法并不难证明,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跟我们同样发展程度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同一个时期里的经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