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意识到部分消费类贷款可能流向房贷,银行也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按揭贷款相比,消费类贷款不仅期限较短,而且根据贷款人的资信情况,其利率还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对银行而言收益更高。
另外,个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的放贷额度一般不超过评估价的五成,对于银行而言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在当下房价稳中有升的背景下,此类贷款与普通房贷相比并未增加额外的风险。
上海一位典当行业资深人士也表示,包括一些购房者在内,用“艺术品投资”的名义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再转作他用,在业内并非秘密,甚至已经成了“约定俗成”。
“用这个名义不仅贷款额度大,而且好操作。比如贷款申请下来之后,万一遇到银行核查,客户完全可以说没能买到或拍到看中的艺术品。”这位典当业内人士说。
以短还长 “灰色房贷”隐性风险凸显
在楼市回暖,调控政策趋严的背景下,房贷收紧趋势明显,因而“灰色房贷”越来越受购房者的青睐。所谓“灰色房贷”说明其并不是正规贷款。尤其,在监管层面收紧的背景下,“灰色房贷”的隐性风险逐渐凸显。
“房地产贷款期限一般比较长,但消费贷款期限只有10年,这就存在‘以短还长’的问题,一旦政策出现调整,就会出现供不上房贷的风险,所以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银行,只要在违规边缘游走,就有很大风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林耘说。
林耘认为,“灰色房贷”一事双方都有动机,买房者是为买房打擦边球;而银行是主动配合打了擦边球,因为目前整体经济增速减缓,银行想要找到能承受高利率贷款的客户不太容易。
因此,从表面看,担保公司“牵线”客户获得了急需的贷款资金,银行多了一笔生意,担保公司本身也有手续费进账。“灰色房贷”看似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但这种“过桥”贷款本质上是担保公司的垫资行为,垫资期限一般为一个月,而消费性贷款的期限通常为数年,最高可达十年。这意味着一旦“过桥”完成,贷款的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了银行。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多位专家认为,在保证每一笔贷款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同时,银行方面应加大对贷款流向的检查力度,监管部门也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违规贷款进行追讨和处罚,防止信贷资金通过消费贷款等途径违规流入房贷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消费类贷款用于购房,但由于这种贷款期限短、风险较小,且需求旺盛,而银行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审核、监督并不严格,只要能提供消费合同,大都可以顺利地贷到款。
此外,对于作为“过桥”掮客的担保行业却由于入门门槛较低,监管不严,出现诸多乱象。
自2010年开始发放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以来,担保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截至去年6月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法人机构超过8500家。
据了解,政府部门曾经对融资性担保进行过整治。但从整体来看,担保行业在行业定位、金融定性等方面比较模糊,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监管也过于宽松,这给一些担保公司从事“灰色房贷”等违规违法业务提供了空间。而担保行业资质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银行的信贷安全。
1天前
2025-09-29 07:30
2025-09-29 07:25
2025-09-29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