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地方税制
税收收入靠“房”,基金收入靠“地”,地方土地财政的怪圈并非一天了。在谈及地方税制改革时,中科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这非常复杂。“真正的原因在于,分税制导致地方的财力吃紧。”据曾康华分析,眼下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分税制改革前的70%左右骤降到50%以下。雪上加霜的是,地方政府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匹配的事权。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二财政”,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主力。因为土地出让后,地方政府还能获取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营业税为主的收入,这些收入全部归地方支配。“仅此两项就占到地方税收的近四成。”曾康华说。
但无论如何,以土地出售为主的“土地财政”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缓解作用。这是与我国当前实施的分税制具有紧密联系的。“除了规范现行的土地制度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倪鹏飞举例说,正在进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税权分配的问题。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撰文称,土地财政导致中国政府今年将面临空前的“财政焦虑”。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保持了20%-30%的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的增幅也高达24.8%,2012年的增幅虽降为12.8%,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2013年的预算中,全国财政收入126630亿元,增长8%,增速降为个位数。一季度的财政收入增长明显低于8%,中央财政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一消一涨,加大了中国财政平衡的难度和压力。刚刚就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曾表示,中国“应该建立稳定平衡的强大的财政”。他表示,现在财政支出增长的非常快,今后不太可能出现超规模的增长,这方面国内面临实质性压力。
财政焦虑不仅仅是中央才有,对地方政府而言,涉及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对地方来说,现在调控房地产、营改增,首先冲击的就是地方财政。就此,贺军也认为,与中央政府相比,没有发债权的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焦虑”更为严重,也更有可能出台畸形的增收举措。这当中,房地产税收一枝独秀,使经济结构转型变得异常艰难。曾康华说,逼急了,地方还会转向多征税、重复征税以及增加名目繁多的罚款等等。
政府拿走房价六成历次楼市调控成“空调”
日前,某媒体负责人称,“2012年房地产业销售6.4 万亿元,缴纳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缴税合计约1.1万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获8400亿元利息,土地收入28517亿元,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收入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收入的75%。”该微博被转发一万多次,“75%”这一惊人的数字,引发了较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