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海淀北部地区的规划建设,这种生活模式将有所转变。海淀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海淀区在加快推进北部地区开发中,同时兼顾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为每个镇都规划了一个产业园区。虽然用地归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其产业布局得符合大规划,村里的“瓦片经济”得向“楼宇经济”转变。
靠着园区发展虽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细账也要算。从2010年开始,温泉镇就算过一笔细账:太舟坞这块土地位置临近环保园,如果盖酒店,肯定也成;但酒店建设运营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公租房,而且淡旺季效益差别很大,还不如公租房的收入来得稳当。
温泉镇副镇长王兵是个精细人,琢磨得也深。“这种方式既盘活了集体产业用地,又给即将上楼的农民创造了稳定收入,还解决了周边城市住房保障家庭和产业园区职工的住房问题。”他说,由于产权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不能出售给个人,建成后由住房保障部门长期租赁,给村里和每一位村民增加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模式,也将向“楼宇经济”转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显示,我国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能够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引入乡村,并为村民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这也是海淀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海淀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预付租金助村集体筹资建房
太舟坞项目已经开工,再加上海淀今年要开工的唐家岭和西北旺皇后店021两个集体产业用地建设租赁房项目,大约能提供近7000套房源作为公租房。
记者发现,按照试行方案,村集体将自己掏钱建设公租房,由市场调节房租价格,收益归集体所有。但如果村集体筹集资金有压力,怎么才能让这种模式持续发展?
海淀区房管局副局长陈宝兴表示,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将按照市场租金水平,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长期趸租合同,采取先期预付部分租金的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海淀区从投融资、建设、持有、出租各个环节,建立了一套新体系。
项目建成交付后,由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配租和使用管理,采取成立项目管理部、加大科技手段投入、委托第三方机构监管等多种手段,加强入住家庭使用监督管理,确保小区和谐稳定,解除集体经济组织的后顾之忧。
海淀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描述,在集体产业用地上建设公租房,将“以此打开一个土地供应的制度性缺口,推动土地供应多方式向保障房倾斜”。海淀区还将通过新建、收购以及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单位利用自用国有土地建设公租房,尤其在趸租农民富余安置房、大力推行市场化租赁补贴和散租社会存量房源作为公租房等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多种方式积极筹集保障房房源,满足保障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背景
2012年1月,本市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其中提出“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创新用地供应方式,完善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划拨、出让、协议租赁等方式,降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成本”。
对于政府来说,在确保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采取自主开发的方式进行集体土地租赁房的建设管理,既可以使农民和农村集体通过收取租金和参与物业管理等就业工资收入保障农民有稳定收入来源,实现建设资金回笼和产业增收,分享城乡统筹发展成果;又可以进一步拓宽公租房筹集渠道,加快解决住房保障和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