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省钱挤6平米小屋
李安然拼车的车主孙娴是河北衡水人,2000年,她离家来到北京,在印刷厂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婚后,两人换了几次工作,每换一次工作就要换一个住的地方。曾经租过最小的房子是6平米的单间,“屋里就能摆得下一张床,一张小饭桌,煤气灶都放在过道里,就是凑合着住。”
2006年起至今,孙娴在西红门附近的印刷厂里工作。她和丈夫在厂子附近租了13平米的房子,加上暖气、电费、网费,每个月要花550元,“因为要供养孩子,还想存点钱,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说,后来,因为西红门建地铁,租的房子要拆迁,她又和丈夫搬到了天宫院附近一处10平米的单间里。
受限于居住条件,她的孩子自出生起一直由父母代为照顾。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才来了北京。可是后来还是因为住房的问题,他们不得已又把孩子送回老家。谈起孩子,孙娴心里有愧疚,“我们没有能力,钱不够花,孩子也跟着受了不少苦。”
孙娴说,老家几乎没有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拼,在外面混得好的人会带着孩子到大城市租房、买房,只有极少数年轻人会留在家乡种田。丈夫的家乡条件更差一下,每年回家都要经历一路颠簸路,扬尘满天,直到今年村里才把公路修好。孙娴记得,当年她离开家乡时,妈妈跟她说过一句话,“种地没有出息,但愿你们谁也别种地。”至今,孙娴还会用话鼓励自己,她说,“再难都不会回家了,走出来总有活路。”
有在北京“扎根”的感觉
“在北京这么多年,我心里总有种漂泊感,打从心眼里羡慕在北京有家的人,也想有自己的家。”李安然在北京“漂”了4年后,租房的种种尴尬让她动了买房的心思。不想依靠家里,在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小有积蓄后,她才敢有所行动。
由于工作地点在东三环,她最先考虑的是通州和燕郊,但当时燕郊的房市火热,拥堵的交通和高涨的房价让她望而却步。
多方考察后,李安然看中了固安一处仍在开发期的小区。她考虑,南边虽然暂时相对荒凉落后,但是大兴南部马上要修首都第二机场,机场可以带动交通,以后交通可能会更方便,房子有升值空间,“最关键是这里的房价,我可以承受。”而且作为河北人,她可以享受贷款优惠。最终,李安然以7400元每平米的价格贷款买了90平方米的一套小三居。在支付了17万元首付后,她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钱。
此后,在房子未交付前,她在距离单位2小时车程的通州租房,每个月负担1500元的房租和2500元的房贷,“我想先辛苦一点,争取在年底把债还清。”
去年年底,李安然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家里的装饰家具全由她个人设计操办。尽管房子买到距离单位70公里的河北固安,她还是有种在北京“扎根”的感觉,“特别兴奋,感觉心里有底了,即使将来什么都没有了,换工作了,我还有自己的窝,在北京就不会再有那么漂的感觉。”
8小时前
8小时前
8小时前
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