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释放通缩维稳信号
随着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创五年新低、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市场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从商务部监测的数据来看,现在还不至于产生市场所担心的通缩。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日发文指出,不要夸大风险,随便扣上通缩的帽子。业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风险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官方频频为通缩减压解围,主要出于降低通缩预期的考虑,未来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通缩风险山雨欲来
所谓通缩,即随着流通货币减少,居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投资与再生产随之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CPI同比仅增0.8%,五年来首度跌破1%,PPI同比下降4.3%,已连续第35个月为负值。
“从CPI和PPI数据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到通缩通道周期。”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从货币、资本市场、政策以及全球市场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独善其身,加之此前过剩产能造成的压力,PPI仍将持续低迷,通缩可能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有加速倾向。
中信证券(28.97, 0.00, 0.00%)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虽然我国当前CPI依然为正,并没有达到定义中的“通缩”状态,但各种迹象表明,总量经济正在滑入全面通缩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从过去30多年的经验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3%-5%的CPI涨幅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而CPI低于1%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破坏,通缩带来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风险层面。
官方频频降温通缩预期
“对于我国国内经济是否出现通缩态势还需继续关注,因为1月也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去年春节和今年春节的时间是不同的。大概经过两个月或者是一个季度以后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消费发展的态势就比较清楚,那个时候再来做判断也不迟。”沈丹阳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也指出,未来在基建投资、内需消费和对海外投资驱动下,在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控下,中国有足够办法化解通缩隐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分析,物价是判断通缩的一个最重要指标,目前把CPI连续3个月以上下降视为进入通缩的标志。目前1月我国CPI降至0.8%,但仍在增长,由此来看,我国目前并还没有进入通缩。“1%被看做是通缩的预警指标,目前CPI涨幅低于1%,表明通缩的风险已经大大增加,需要政府足够的重视。”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称,虽然从经济学上讲中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的预期正在形成。
官方对化解通缩的表态,主要是出于降低通缩预期的考虑。一旦形成通缩预期,投资者投资更加谨慎,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消费者也不愿意消费,会加剧经济的下行。
2025-09-29 07:30
2025-09-29 07:25
2025-09-29 07:20
2025-09-29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