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土地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城市集约高效发展
土地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上海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新形势,将推进规划国土资源领域供给侧改革与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优化用地结构、优化空间管控政策充分结合,自2013年起提出“五量调控”土地新政,通过上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政府工作方式转变。
一是总量锁定。通过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划示“新三线”,将上海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3200平方公里作为全市建设用地终极目标,锁定了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二是增量递减。大力推进减量化工作。在保障战略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挂钩机制,年新增用地从“十二五”初期的每年40平方公里,逐步降至2016年的16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将累计完成减量50平方公里,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已完成项目立项47.9平方公里,项目验收19.6平方公里。减量化复垦的土地将优先用于生态建设。三是存量优化。坚持存量用地盘活与闲置土地处理并举,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实施办法,建立多方利益平衡的存量转型开发机制,于企业而言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于社会而言增加了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于政府而言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两年多来,全市已有96个项目、约629公顷土地纳入盘活转型计划,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四是流量增效。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根据工业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实行产业类工业用地20年弹性年期出让,并完善配套续期政策,提高土地流转速度,降低用地成本,支持好的项目续期用地持续经营。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土地出让合同为平台,将项目建设、功能实现、运营管理、节能环保、土地使用权退出等要素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管理。优化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实行土地复合出让,强化用地交易资金来源监管,严控投机。按照“商品住房用地稳中有升、保障性住房用地确保供应、租赁住房用地大幅增加”的原则,在确保土地可持续供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有序加大住宅土地供应,保障中小套型供应比例,调整优化商业办公规模布局,在就业密集、产城融合重点区域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推出租赁住房用地,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体系。五是质量提高。落实“十三五”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加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围绕需求较为迫切、矛盾较为突出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高校用地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编制《上海市节约集约建设用地标准(2016)》,各类设施指标控制值平均“瘦身”幅度达20%以上。在自贸区和全市轨道交通场站地区开展试点,引导土地混合和各类设施的综合设置,完善城市功能。
四、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郊区的发展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上海聚焦补城市发展短板,一方面,在城乡建设用地负增长前提下,加快推进郊区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打造“有品质的乡村环境、有尊严的乡村生活、有乡愁的乡村文化”。
一是有序推进规划覆盖。积极开展新市镇总规、郊野单元规划和保护村、保留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制定《上海市郊区镇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重点聚焦金山枫泾等9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开展“一镇一策”规划土地支持政策研究,推进乡村地区绿色创新产业发展试点。二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协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两项试点任务,在松江区开展宅基地有偿退出、市场化土地征收安置补偿等试点,并完成两幅入市试点地块出让工作。三是全面推进“土地整治+”新实践。自2012年起,在全市规划布点了21座郊野公园中(规划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并选取了其中7座作为首批试点(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开展“土地整治+运动+艺术+景观风貌+自然教育+生态”系列实践活动,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探索耕地生态复合利用,推动城乡资源有效配置和良性互动。
五、以基础服务为核心,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在“大、云、平、移”的互联网背景下,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挥平台作用,助力提升上海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是以空间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以不动产登记系统、城市发展战略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等为基础,构建规划国土信息交互的动态管控平台,同步整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为实现城市动态治理和智慧治理打好基础。二是发挥测绘、地质工作服务作用。从确保城市安全的高度出发,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基础性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监测等工作。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建设交通、公安消防、应急保卫、气象灾害预警等近100个管理系统中实现了深度应用,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打造“平台型”政府部门。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总规编制等工作,举办规划草案公示、“行走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设计挑战赛等多种公众参与活动,拓展公众参与的主体、深度和广度,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全社会共建、共治和共享。
下一步,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将继续做好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努力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助力和保障。
一是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以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主线,以规划土地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支持科创中心建设;强化航空、航运、陆运、信息枢纽等支撑功能,构建由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构成的“三个1000km以上”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和服务能力的国际综合枢纽和门户;强化与创新经济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等基础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激发城市持续活力。
二是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突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立足空间载体和文化活动,新建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重大文化体育设施;立足历史文化传承和自然禀赋,塑造有辨识度的城市特色风貌形象;立足多元包容的社会主体,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繁荣城市文化产业,弘扬城市精神和软实力。
三是建设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探索上海高密度超大城市低碳、安全、韧性的发展方式。聚焦“存量时代”的发展特点,优化土地集约节约标准,强化土地立体复合利用;聚焦全市17条生态廊道和21座郊野公园,显著增加绿色生态空间;聚焦进一步加大减量化工作力度,将耕地等传统农业要素纳入全市大生态结构,推进农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文化、景观“五位一体”的保护和利用;聚焦广域空间统筹利用,加强陆海统筹和地下空间功能拓展,挖掘上海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