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是国家“十三五”重点任务之一。2014-2015年,京津冀三地在治理机动车污染、煤炭消费总量、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化解落后产能等多个领域加大联合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化解落后产能方面为例,2014-2015年,京津冀三地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07万吨、炼钢产能2130万吨、水泥产能5073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976万重量箱。
但是目前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仍严重。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数字,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0.8%,尽管同比提高8.4%,但同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74.5%的优良天数比例,以及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90.1%的优良天数比例相比,仍然相差较远。
2016年前三季度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相对较差的后10位里,京津冀地区占到六个。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相对较差的后10位(从第74名到第65名)城市依次是:邢台、保定、济南、郑州、邯郸、石家庄、唐山、衡水、乌鲁木齐和西安市,其中6个为河北的城市。
区域协同治理待加强
上述气候应对报告中指出,传统依靠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治霾方式很容易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局,因此雾霾的治理必须打破行政限制,从局部治理走向区域协同治理。
报告认为,目前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目前京津冀三地合作侧重于雾霾问题的末端治理,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在三地治理行动上缺乏一致性。
同时三地的区域差距较大,产业协同较困难,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财政实力较弱,环境管理和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9.8%,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高端化趋势十分明显。然而河北第三产业比例远低于北京市,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2015年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48.3%,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水平,这使得三地的产业协同难度较大。
另外,报告指出,目前的区域治理措施仍然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对市场的调节和公众的引导不足,没有有效建立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的联合治理成效。
为此,上述报告建议,未来京津冀必须探索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各地方积极落实政策,通过市场合理的资源配置、建立起成本效益合理的分担机制等手段,促进市场间行政区隔的打破,提高京津冀雾霾联防联控的效果。
2025-09-25 07:20
2025-09-25 07:15
2025-09-25 07:10
2025-09-24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