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绿地控股集团旗下高端商务酒店品牌“铂骊”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挂牌营业,绿地自主酒店品牌正式登陆欧洲。
完成绿地酒店业务欧洲第一单后,绿地控股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没有休息多久,就继续自己在欧洲数国的辗转行程,十几天后才回到上海。对他来说,法兰克福只是繁忙行程中的一次小憩。
张玉良很忙。从年初公开上市消息以来,绿地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完成了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对接。从年初他第一次公开宣称,要将酒店及海外业务打包香港上市,到与盛高置地完成借壳协议,绿地仅耗时半年。这半年中,绿地的海外业务遍地开花:济州岛项目开售,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地的业务即将落地。
鲜为人知的是,在整个绿地体系中,地产业务并非最为突出一块。自2009年,张玉良一直潜心布局,用五年时间打造绿地集团的业务框架,能源、金融和地产,目前已呈三足鼎立之态,综合实力在上海一众国企中排名第三。登陆港岛,并非为短期融资考虑,而是绿地的海外通道已经打开,扩张的时机已至。
登陆港岛
绿地筹备上市的速度,就像它盖楼的速度一样快。
2013年5月8日,上海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HK.00337,以下简称“盛高置地”)与绿地控股集团(“绿地控股”)联合宣布,绿地控股将通过其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以总共约30亿港元的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交易完成后,绿地控股将持有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盛高置地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现有大股东董事局主席王伟贤将为第二大股东。
在此之前的4月19日,盛高置地已经停牌。
与另一家商业地产巨头万达相比,绿地的上市之路更为平坦。万达在今年更早时候借壳,启动了上市进程,但此前却经历了两轮私募、整体上市遇阻、院线板块A股排队等波折,而绿地高层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绿地和盛高置地接触的时间“也就半年”。
房产咨询公司CRIC在今年一季度评出的房企十强中,绿地和万达是最后两家未上市公司,剩余8家均在香港上市,其中万科与保利均有A股、H股两个资本平台。
能以未上市公司跻身十强,显示出绿地的实力,也更凸显出登陆联交所的重要性。绿地公告称,此次交易之后,上市公司将拥有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本平台的优势也会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将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房地产企业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盛高置地主营中高端住宅、城市综合体及高端旅游地产,其与绿地同出自上海,目前进入国内10个城市,拥有近47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
根据张玉良此前公开说法,绿地准备将海外及酒店业务注入壳公司。“这只是开始的设想,哪些资产装进去,装多少,还没最后确定。”绿地人士说。
加速出海
绿地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其加速出海奠定坚实的资本后援。正在调整地产架构的绿地,其商业地产的比例在逐年提高。2012年中,张玉良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首度提出,在两年内将绿地的商业地产比例调整到40%-50%。这会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掉利润及回款速度,也是绿地出海的最直接动因。
从今年年初的房企融资情况看,包括融创、绿城、碧桂园在内的众多内地房股均有融资动作。CRIC分析师朱一鸣认为,房企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银团贷款及发行票据和债券,融资成本一般不超过10%,远低于内地信托、基金等15%以上的成本。从长远看,绿地也需要这样一个海外平台。
此外,海外的金融产品也更匹配绿地的商业地产战略,因为当前内地的融资方式并不适用于商业地产,如银行贷款、信托和债券等,均有贷款期限和回报率或公司控制权的要求。而在更为成熟的西方地产市场,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可看做为商业地产量身打造的融资方式,却在中国遭遇难产。绿地奔赴香港则可化解这种尴尬。
“香港是最好的窗口,绿地要成为高度国际化的公司,必须走出去。”绿地人士如是说。
不少房企如万通、万科、首创等,均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走出去”,但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绿地的实质动作其实更大,“它在韩国济州岛的项目早就开始卖了。”这个占地1000亩的旅游度假大盘,是目前中韩两国最大的地产合作项目,韩国总统李明博曾在去年出席了该项目的签约仪式。
除了韩国,绿地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涵盖酒店、住宅等多种业态,扩张速度惊人。“利用中国市场资源实施全球化战略”是张玉良一贯的理念,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更长期的收益,也带来实在的眼前收益。 2012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所以绿地出海的第一选择是移民群体较为青睐、中国游客及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及城市。“这是一种既符合市场需求和趋势,又能够发挥企业优势,并且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特别在国际化初期。”张玉良说。
商业地产野心
绿地出海固然有多重考虑,国内地产调控的不确定性也是原因之一。在区域扩张的同时,绿地的地产产业链也在延长。
善于谋划的张玉良让绿地成为一家综合型企业,在地产领域,他也不可能错过商业地产这个大蛋糕。绿地房地产体系中,商业地产目前比例不到40%,而两年内,张玉良希望这一数字达到40-50%。
目前,国内主要针对住宅市场的调控已经陷入僵局。在张玉良看来,这是因为“用了较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很少,方法不够好”。
对此,绿地的选择是调结构。“市场压力比较大,但我们继续调结构是坚定的,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争取提高,哪怕行业下滑,我们也要继续进步。” 但商业地产的区域泡沫化已经开始。即使力主做商业的万科总裁郁亮,也在今年表示出对商业地产局部过热的担忧。而商业地产的龙头万达,在遍布全国的60多家万达广场中,也有部分出现招商危机。绿地的商业算盘该怎么打?
“我们更高端,更注重配比,比如一万平米应该配什么商业,配多少商业,我们研究得比较深刻。”张玉良说,“小公司做专业,大公司做综合。”
2012年,绿地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北京CBD区域为其代建企业总部。双方的合作还包括国内在多个城市建设大型购物广场和绿地中心。初期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百亿。
“不但要代建,还有工程和后期的管理。”张玉良认为,能够为世界500强企业做到技术品牌输出,已经证明绿地的产品和实力。“它把所有要拿的土地交给我,我把它建完之后交给他,输出品牌,像酒店一样(贴牌代建),收7%的管理费,是非常好的一个转型,接下来这样的项目我们可能会做到几十个。”
张玉良的计划是,绿地要做中国高端物业建设管理的品牌输出公司,这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些国际化的公司进来,可能各方面都不如我们,我们帮他建设管理,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这对我们来说是第三产业。我们做商业地产也得转型。”
绿地的底气还来自需求旺盛的地方政府。“它做了政府想做、但没能力做的事情。”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绿地中心迎合了城市升级的需求,也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看得见的业绩。
绿地的挑战则是,从快进快出的住宅转向周转率低的商业地产,将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
“我们的商业地产销售部分将占50%以上。”绿地高层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以其最主打的绿地中心为例,该中心将涵盖写字楼、商铺和酒店等业态,大部分或将出售。这将缓解绿地来自商业地产的资金压力。
绿地的自持物业将是酒店。绿地人士介绍,目前其酒店项目已遍及北京、上海等全国35个城市,产品覆盖高、中端。目前建成及在建酒店60余家,资产规模200多亿元。“绿地已成为国内最大酒店物业持有商和管理运营商之一。”
张玉良表示,尽管遭遇调控,但“绿地这样的企业资金链不紧张”,因为银行对好客户依然舍得放款。“而且绿地产品多元,所以中、长期和短期贷款的匹配很好;有好的产业结构就不难融资。”
另一个绿地
在地产调控极为严峻的2012年,绿地终于跻身千亿之列。不应被忽视的是,在与地产业务并列的金融和能源领域,绿地更早实现了突破。
张玉良透露,2011年绿地的总产值是1800多亿元,其中1100多亿元来自能源和金融板块的贡献。“这两大板块能够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为地产提供强大的现金流。目前这三大领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调控的背景下,广大地产商感觉寒风凛冽,但是我们没有这种感觉。”
“你能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就是2011年绿地拥有了很合理的产业结构。但你没看到的是,我们为此已经调整了五年。”宋延庆说。
在能源领域,绿地在国内瞄准煤炭深加工领域、建立石油产供销一体化基地;在发展中国家采取“主业换能源”的策略。
在金融领域,绿地参股、控股多家银行,对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亦有涉猎。
按照张玉良的规划,未来五年,绿地计划达到4500亿到5000亿规模,进入世界200强。其中能源规模2000亿,房地产1800亿,金融1000亿。
“一个大企业需要有稳定的产业结构。”张玉良认为,绿地的产业多元化不仅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为了应对宏观调控。
在绿地集团的简介中,依然写着“房地产主业突出,能源、金融等相关产业并举发展”的产业布局。作为主业中的主业,无论是产品还是区域的调整,都预示着地产在短期内仍是绿地的重心。
这也是绿地最大的优势所在。“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做市场需要的项目是绿地一贯的理念。”张玉良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接下来的例子是超高层的绿地中心:中国的城市需要有个标志物,这种需求,相当多的政府都有。比如曾经的上海金茂,是国家13个部委出钱建成,而现在绿地一家公司就可以做十几个类似项目。高技术、长周期、大风险,当然也有大收益。
时间可以倒回到1992年绿地成立的年份,这一年,邓小平完成了他最后一次南巡,之后十万党政干部弃官从商,这批人后来被称作92派。在中央部委任职的黄怒波、结束10年钢铁工人身份的许家印以及在上海农委分管住房分配的张玉良,都在这一年下海,且是最后一批入行地产的大佬。
或许从那时起,绿地的脉络就已经定下。
2025-09-29 07:10
2025-09-28 13:10
2025-09-28 12:05
2025-09-27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