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46岁的刘某能说会道,对房地产业的了解和对购房者心理的揣摩让刘某发现其中有利可图。2007年年底,刘某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租房时认识了中介人员吴某,刘某对吴某宣称自己是某建筑开发公司销售部的经理,在门头沟石门营地区拉来了一个回迁房项目,由于政府欠开发商一笔钱,便划给公司一部分抵账房。而公司为了奖励他,给了他100套房子销售作为奖励,他打算以每平方米3800元的价格出售。刘某开出如此低廉的价格和对房地产背景的了解让吴某怦然心动。他当即向刘某定了一套房子,并交了1万元定金。此后中介吴某开始向众多客户和朋友介绍刘某的回迁房项目。众多购房者纷纷找到刘某,经了解后大多数人都觉得价格非常合适,能说会道的刘某也让购房者没有半点怀疑,争相向刘某交付定金。2012年10月4日,部分等了近5年的购房者产生怀疑,于是他们将刘某约出后逼他交付房子,而根本没有房源的刘某依然没法兑现承诺,随后赶来的民警将刘某抓获。
说“法”涉房诈骗多发根在楼市乱象
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打击炒房行为,限购、“新国五条”等稳控商品房市场的政策相继落地。一些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人,于是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购房指标。另一方面,高企的房价,也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同样是因条件限制而望房兴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编造各种购房骗局。应该说,与常见的种种诈骗相比,此类涉房诈骗对被害者的伤害程度更为严重。
遏制涉房诈骗,首先需要对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群众财产安全。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在保障房分配中推行全方位的公开。因为,部分公众之所以陷入骗局,在于他们看见了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分配中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并将购房的希望寄托在这些潜规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