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很圆满,现实很骨感
过完春节,3月,徐新开始准备换房,先卖再买。没想到卖房子的时候,他正好撞上国五条。他的小房子没满5年,也不是唯一住房,“20%的个税,买家不愿意承担,我当然也不想负担”。为了赶在北京细则落地前过户、避税,他降价10万,原来170万的房子最后160万成交。
徐新看上的新房子,在六环外,总价214万,“远就远一点吧,房子大,以后生了孩子,老人过来,都能住下”。他打算用公积金贷款买新房,因为是二套房,所以要交不低于60%的首付。不过,他的公积金最多只能贷80万,这样首付134万,正好超过60%。徐新盘算着,手里还能余点钱非毛坯、买车位、缴纳各种税费。但当他交了订金,送上各种证件等待购房资格审核时,开发商给他打来了电话,公积金新政出台了。“首付提高到70%,我就得交150万首付,比原来多16万。等交房时,各种税费将近10万,我卖房子拿到的160万全搭进去了,非毛坯什么的,就实在没钱了。”
为避国五条,徐新降价10万卖房,因为没躲开公积金新政,他又要多付16万首付。“这26万,我至少要5年才能攒下来,却在一个月的时间赔出去了。”
“北京没房也不算首套”
徐新,是广大被公积金新政绊住的“夹心层”之一,但却不是受损失最大的。比起手里还有一套房的徐新,在北京没买过房的于东觉得自己更受煎熬。
和2000年就到北京的徐新比起来,于东算是个“新北漂”。2007年,于东从南方老家来到北京打拼,“我是做创意产业的,北京难得的文化氛围,让我事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于东所料,自己多年的积累,在北京的环境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5年时间,自己已经在公司里做到了中层管理者的岗位。
“如果不是来北京发展,应该早就结婚了。”于东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友,两人相恋多年,而且双方家长早就相互认可,甚至连老家的婚房都已经买好了,“结婚,无非是走个形式”。因为于东到北京来发展,女友也跟着来到了北京,家里的婚房一直空着。
老人想早点抱孙子,催得越来越急,于东和女友合计着,“要不把家安在北京吧,老人要是愿意,就把他们也接过来”。
于东在中关村上班,但那儿的房子,他是买不起的。经过几番“调研”,他发现自己只能选择南六环外、地铁大兴线附近的房子,从那坐地铁,可以直达中关村。在和女友一起现场考察后,于东看中了一套总价120万的小两居。
“我在北京没房,应该算是首套房。用公积金贷款,最多能贷80万。我首付40万,把老家的婚房卖了之后,应该没什么问题。”老家的婚房是贷款买的,于东先找自己父母筹钱,把贷款余额还上,然后卖了婚房。再加上自己的积蓄,一共凑到了50万,买房应该是足够了。
利用清明节假期,于东到新盘售楼处交了订金,签了认购合同。但没想到,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从严,在北京没房的于东,也要按照二套房待遇,被提高首付比例。“销售告诉我,就算我现在名下无房,但是有过一次贷款记录,再买房也要按二套房处理,现在我的首付比例提到了60%。”
2025-09-26 07:10
2025-09-25 07:30
2025-09-25 07:25
2025-09-25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