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开发商的底线就是资金链不能断裂,之所以在调控中均能置身于外,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十年九调”使开发商对宏观政策有一定的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成本较低,在资金出现问题时,开发商大不了选择放弃项目:“我不挣钱也还不了你的钱,大不了把我的土地收了”。
专家解析:倪鹏飞表示,由于房地产的高利润诱惑,造成了现在“全企业炒房”,这也就造成了地价越拍越高,开发商同时采取成本加价的方式获利,而不断增长的购房需求,使购房者成了为所有成本买单的下家。
购房者:弱势群体“伤不起”
购房者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环节中最弱势的一环。一方面,要解决自己的安身之处;另一方面,渴求能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使自己的收入增值。因为,在中国投资渠道缺少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有分析说,在国外,一方面是投资股市拥有较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们即使投资房地产业,不像我们这样直接拥有一套产权,而是直接以小额投资房地产基金,通过基金收益获得回报。而我国由于股市收益波动性较大,再加上基金、信托等新型投资渠道门槛较高,所以投资形式很有限。
专家解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处处长赵路兴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不断增加的进城人数再加上本城市的改善性需求,购房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由于进入房地产市场有门槛,因此在初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背景下,住房价格被支付能力较高的人群决定,这就导致弱势人群在购房中的话语权更是少之又少。
“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失衡。”倪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央考量来看,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经济增长的重要底线。这就导致中央层面在调控措施方面不是很得力。
聂梅生也认为,现阶段我国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仍很脆弱,在外部经济较差的背景下,只能拉动内需。而房地产业的兴衰又影响着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众多上下游行业。“所以,中央必须权衡多方因素,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十年调控路:过于着重抑制需求
业界总结十年调控的一个共性是,调控过多在购房者身上做文章,实际上是在抑制需求。
2003年开启了十年楼市调控序幕。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从促进需求出发,明确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05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一些问题和苗头。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专题研究房地产调控,开始酝酿针对需求和价格等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直到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楼市成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剂强心针。当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住房消费,保持合理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