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袖珍公交将大展身手。新开线路中,除服务快速公交通勤网络的线路外,其他原则不超过20公里,以接驳小区和地铁。这些增开的线路,将主要配置单机车和小型公交车。
揭秘
公交车20年“变形”记
透过公交车车型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揭秘了本市公共交通发展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民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一些公交线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八通线早高峰。市民张女士今年55岁,对当时的地面公交记忆犹新:“300路,人挤得跟相片儿似的。有时候人太多了,司机都不敢在车站停车。远远地停下,乘客下车后赶紧关门奔下一站。”
当年,铰接式公交车风行,二环路、三环路上几乎都是这款车,二节车厢中间由转盘连接。
接近21世纪,长安街上一水儿都换成了单机车。“主要是出于环保考虑。”曹炎说,“当时的环保技术不够发达,发动机动力不足,所以只能应用在单机车上。”
2004年,加大版单机车出现了。当年,高速路禁止铰接公交车运行。为了满足乘客的通勤需求,本市首次出现了13.7米长的单机车。这款车的运量与小型通道车相差无几。
2008年前,有观光作用的双层巴士扎堆儿亮相,为北京添了一景。
随后几年,本市的公交车个头越换越大,乘坐舒适度也越变越好:
728路此次更换的新车为京华通道车,车身长15米,最多可同时搭载140名乘客,新车发动机后置,车厢踏板进一步降低后能与站台平齐,使老年人和身体不好的乘客上下车更方便;1路采用的18米铰接式公交车被称为“巨无霸”,去年这款车安装了空调,而且使用的燃料是液态天然气,尾气排放接近于0。
每年都有新地铁开通,轨道交通逐渐四通八达,相当一部分主干路公交线路的客流分流到地铁。公交的发展开始向小区延伸。
最早的尝试从2011年开始,“119-125联运”开通。这条当时全市最短的袖珍公交线就两部车,全程3.7公里,中途要拐四次右转弯,跑一圈7站地,每天早晚高峰就20趟,每趟耗时13分钟。芍药居附近居民出行时间节省至少10分钟。
随后,每一次公交线路调整的重头戏都是开通类似袖珍线路。“袖珍公交也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曹炎说,同时大通道车对于公交场站需求较多,而目前场站土地有限,更适合发展小型公交车。